清代贤臣李长森的传奇人生

作者

曹杰友

李长森,安徽省太湖县城西乡树林冲人。据光绪丙午(年)《李氏廷芳公支谱》记载,李长森的父亲为李声节,字怀序,号竹坞,邑文庠生,生于雍正庚戌八年(年)三月初七日子时,卒于乾隆戊子三十三年(年)六月初七戌时。总共生八子,其中正室生六子:长焱、长青、长庆(出嗣李声中。李振庸为李长庆的长子,后中式嘉庆十四年己巳恩科进士)、长森、长实(出嗣李声宏)、长庚。继室生二子,长恩,长达。

李长森为李声节的第四子,字木三,一字仕履[①],另一字学濂[②],号荫原,又号穆川,邑附监生(地方举荐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诰授资政大夫,以子振祜贵,晋赠光禄大夫、刑部尚书。生于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年)三月初六日午时,初配正室为吴氏,宿松太学貤赠文林郎吴中枢的女儿。婚后不久,乾隆四十二年九月长子李振祜出生,后长女也相继出生。吴氏生于乾隆丙子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寅时,卒于乾隆庚戌五十五年九月初一亥时。后配继室江宁顾氏,为候补布政司理问吴午山的女儿。顾氏生于乾隆丙申四十一年三月十九日丑时,卒于道光甲午十四年(年)正月十二日午时。生三子,振钧(为道光九年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振齐、振简(早殇),生女二。

李长森于清乾隆四十四年顺天乡试中第一百五十六名举人。乾隆甲辰四十九年(年)会试中第五十二名进士,殿试第二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胪,当年状元为绍兴人茹棻。当年殿试主考官为乾隆皇帝,副主考官为纪昀纪晓岚。纪晓岚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一生中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主持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门下士人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李长森由他选拔出来,可见老师慧眼识人,学生才华过人。

李长森殿试后朝考,按清制应该是授任了三年时间的庶吉士。乾隆五十二年补授礼部主客司主事(正六品),乾隆五十三年升礼部仪制司员外郎,五月为河南副考官,京察一等。乾隆己酉五十四年八月,擢拔提督湖北学政兼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七年四月补授礼部精膳司郎中。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内转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同时巡视北城,当年还主持恩科广西正考官。同年十月十四日,次子李振钧出生。乾隆六十年为恩科会试同考试官。以上李长森的任职,基本上皆是京官。

乾隆六十年四月简放(亦称特授。在京京堂以上、在外任道府以上,各缺,经所属衙门或吏部引见,奉旨补授)福建盐法道,嘉庆三年(年)五月内用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署(代理)山东盐运使和按察使,嘉庆六年二女儿出生任上。嘉庆九年六月升贵州按察使(亦称臬司、臬台、廉访,正三品),接替原按察使董教增[③],嘉庆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离任,升布政使(亦称藩司,或称方伯,从二品),嘉庆十三年(年),因缘事解任。

回京后,先降授中仓监督,嘉庆十四年为户部广西司主事。嘉庆十七年复出为督理江苏苏松常镇太粮储运道兼巡视漕河,署江宁布政使;嘉庆十八年二月擢云南布政使,嘉庆十九年五月初六日,调福建布政使。为回避儿女亲家即时任闽浙总督汪志伊[④],当年秋七月初二,改江宁布政使,同年十一月乞假,终养归里。诰授资政大夫,为正二品阶。以子李振祜贵,晋赠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卒于清道光癸未三年(年)正月十八日子时,享年67岁。

李长森所处的时代,为乾隆偏中晚期和整个嘉庆时期,此时大清的国力出现了渐趋衰微的初期症状。他一生的仕途生涯,正好达30年,大概分四个阶段。分别是礼部主事到湖北学政、福建盐法道到署山东按察使、贵州监察使到贵州布政使和户部主事到江宁布政使。这四个阶段,在第一和第二阶段走得非常顺利。而在第三个阶段末期,因善意被诬,受到仕途最大的挫折,对他有一定的打击。回京后,连降三级,先从事仓场汉官监督等低级别的工作。即便如此,未消沉不自弃,依然干得非常出色。据《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四载,嘉庆十四年加恩赏,给主事。到第四个阶段,东山再起,恢复布政使身份,因回避和身体原因,每一地任职时间都不长。正如太湖县志所说,仍是精明公正,治绩如前。

李长森的为官治绩在《清史稿》《清实录》《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安徽省志》《东华录》《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台湾资料清仁宗实录选辑》以及国家历史档案、地方文献里,还有在道光、同治《太湖县志》和李氏谱牒等里面,皆有记载。

图片选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一、恪守学政,重治科场弊案

李长森殿试进士出身时,刚刚28岁,这个年龄出仕也算早了。在礼部任职期间,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他始终以一位职场新人的姿态,慎言笃行,兢兢业业。尤其做考官时,多次考绩皆在最高档次,可以说相当地优秀。朝廷一致公允他是一位出色的人才,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被提拔。为此,从乾隆己酉五十四年(年)八月开始,正式外放,擢为湖北提督学政。三十出头,年纪不大,已做上正三品官员,在各省学政中屈指可数。在此年同一道谕旨中,著状元茹棻为山西学政,著刘墉为顺天学政(刘墉时年被诬,实则断崖式降职使用)。

在湖北学政期间,李长森主要做了以下四件大事。

一是惩治考试舞弊。科场舞弊,始于两宋,盛于明清。舞弊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临场枪手、冒籍、顶替、挟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不安本分、劣迹等等。科举是为朝廷挑选栋梁之才,科考关系社稷的稳定和国运的兴衰,因而对科场舞弊者的惩罚十分严厉。大致分四种惩罚,轻则枷号示众、斥革;重则杖责、发配。在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八月和十一月,李长森连续三次上奏折,奏襄阳、黄州等地生童岁试舞弊案[⑤]。奏报“本年开篆(开考)后,臣前赴德安举行科试事宜,即将历试各府办理枪冒、撞骗、怀挟各案,胪列开示,俾生童等触目警心,一有干犯,即予重惩,断不稍事姑容。”亲赴各地查案,力度之大,决心之足,件件办得很到位,大快人心。就在这前后两年,江苏、安徽、广西、陕西、福建、河南、山东等地学政皆有上疏,朱批不过是“知道了”或“览奏俱悉”,而对李长森的朱批则为“莫久而懈”。对于新晋的年轻官员,乾隆帝的心中还是很看重的,多加提点的言外之意,就是待时日另有重用。李长森果然不负重托,惩治力度一直没有放松。乾隆五十七年(年)再奏称云:“臣自到任以来,据府、州、县教官禀报及经臣访闻者,俱当交地方官秉公讯结,计黜革文武生员六十余名。以劣行注册、严饬教官查察能否改过自新者文武生员四十余名”。

二是严治为首劣生。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三百六十记载,在乾隆五十五年的八月,李长森再奏考试情形折,折内称枣阳县(今枣阳市,隶属于襄阳市)一劣生叫蒋宗雅,恃矜诉讼,控案又不赴审讯。该生在考试时,对考官不仅面加诘究,而且言语刁悍,毫无愧惧。这与现代某些长期无端上访、举报的情形相类似,极大地扰乱了科举生态。李长森担心诸生效仿,希望各生员身列胶庠,理宜自重自爱。如果一味恃强刁健,妄生事端,何当士子居,此等劣迹实在可恶。不仅仅要予以褫革,且应该严刑治罪。若黜革之后,心怀不平或故意造言怨诽,致使议论沸腾,亦不可不严办示惩,以端正士子习气。乾隆传谕当时的湖广总督毕沅,对蒋宗雅访查。乾隆初时以为是李长森个人的好恶所致,故意屈抑生员。要毕沅秉公详细查究,不可稍存回护李长森之意。毕沅查实,该生如所奏情形,多次抗令,仍不赴审。后奏请曰:革生蒋宗雅遇事生风,借端讹诈,实有劣迹。谕旨提刑按察使司及时办案,凡是再出现类似健讼的,一并严办到底。李长森作为恪守儒家传统的士子,质纯品谦,识人还是很准确的。 

三是肃禁科场撞骗。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科场撞骗案件,有掉包骗银子的、有假冒学臣的、有谎称密知内幕的、有串通传递考试卷的等等,此风甚炽。各地学政虽不遗余力予以打击和惩戒,仍有不少漏网之鱼。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三百四十八记载,在乾隆五十五年(年),李长森亲自查获一件撞骗案。即湖北广济县(今武穴市)生员张植藻,私自赶赴到太湖县树林冲,面见李长森的侄子李振庸。李振庸此时正在家乡准备应考乡试,该生员表面上看是希望李振庸批点课文,后来,又呈出自己的诗稿名帖,竟然露骨地企图夤缘钻剌。李长森认为如此刻意,一定藏有弊情,这并非他过虑了。因为在上一年头,北京密云县就有人投递策论,这犯人叫马晏清,负案在逃。之前泰州知州李世杰,正在查奏马晏清年貌,据称该犯一名字叫张国安又一名字叫张代文,一会称是湖北松滋县(今松滋市,隶属于荆州市)人,一会又称江陵(今江陵县,也隶属荆州市)人。曾经在建始县(今隶属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训蒙度日。上曾传谕毕沅等严密查找,一直未能捕获。该犯屡次更改姓名,踪迹诡秘。李长森得知老家又出现呈送诗卷之人,恰恰姓张,且籍隶湖北,心中怀疑是马晏清所冒托。希望湖广总督毕沅对该犯严加讯究,若果是马晏清,则是自投法网,前案和后案可以并案处理。

四是调配文武生额。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一十八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年)十二月,礼部等部议覆湖北学政李长森的上疏。因湖北安陆府(今湖北省钟祥市)原管辖的荆门州,改为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今皆隶属于宜昌市)二县。请将安陆府进文武生的名额各二十名,裁去三名。拨入荆门州学二名,合旧额文武各取进十七名;拨入当阳学一名,文武各十三名。远安县文风稍逊,毋庸议拨。增加的文武生俱改归原籍教官管理,廪膳生员与增广生员改为侯廪、侯增,等岁试后,照例间补。上谕旨从之。

从以上四件事情看,李长森办事甚为得力,事无巨细,思虑缜密。对整饬科场弊情,毫不懈怠,一抓到底;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对地方生员饱存吝惜之心,还能做到宽严并济,力求公平公正。

二、编修有功,继续外放使用

为了推行文化专制,在中国文化史上,乾隆朝是个很奇特的年代。既是文字狱最疯狂的年代,也是朝廷编书最高峰的时代。尤其在中后期,乾隆皇帝为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以“稽古右文”为名,大张旗鼓地编制了很多文化巨篇,规模亘古未有。如《大清一统志》《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唐宋诗醇》等等,图书编撰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编成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

乾隆还有一大嗜好,喜欢舞文弄墨,鉴赏书画。自御政初年,便对皇家宫廷的私藏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理,在其亲自倡导并督促下,先期缮写成以佛教和道教的书法、绘画等为主的《秘殿珠林》。

乾隆五十八年(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因缮写《石渠宝笈》有功,各赏大学士周兴岱等二十员大缎一匹,李长森赫然在列[⑥]。《石渠宝笈》仍为清廷内府历代书画藏品的汇集,分书画卷、轴、册九类。连目录共八十八册,缮写五套,分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各自成编。成书有四百四十册,工程量浩大,堪为我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之巨著。乾隆多次谕旨催缮送校,装潢呈览,不得迟误。李长森等大臣们,朝夕加班,呕心沥血,始成此事。

《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后经历了初编、二编和三编的编纂,收录藏品计有数万件之多,前后经历了七十四年。后都列入了“天禄琳琅”乾隆和嘉庆的皇家图书馆。目前一套珍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一套珍存台北。

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千四百七十一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到六十年这两年,李长森先掌江西道监察御史。作为十三道监察御史之一,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其职责是代天子出巡,俗称“八府巡按”,权力较大,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后调回京城巡视北城,负责巡查京城内的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即便重权在握,依然守节切直,义足以言亷,行足以厉贤。因这些政绩,又京察为一等。

后又简放福建盐法道,山东登莱青兵备道,署山东盐运使和按察使,直至嘉庆九年(年)。在福建盐法道期间,同治卷《太湖县志》记载,“出为福建盐法道,革陋规,办清查,以勤能著。”授山东兵备道期间,“修学宫,缮海船,捕蝗缉盗。”短短数语,可惜因资料乏缺,明细处无从详考。好在《蓬莱县续志》卷三“艺文志上”里查找到一篇《重修蓬莱学宫碑记》,同时此碑记在道光卷和同治卷《太湖县志》皆有记载,县志里载道:“森以嘉庆庚申(年)闰四月抵任,行属瞻谒,爰议修造。”这篇碑记仿照周兴嗣的《千字文》,以四言诗形式写成的,摘其开篇几句如“洪惟夫子,圣乃大成;灵钟岱阜,气秉水精。”“丽映云汉,照悬日星;道称素王,功利生民。”写得中正平和,典雅渊隽。整整一千字,不重复一个字,创作难度极高,相当不易,堪称李长森中年时期笔法娴熟老到的美文。

据载,在嘉庆六年(年),李长森还分别审理过山东省长山县(今邹平县)[⑦]、邹县(今邹城市,孟子故里,誉称“邹鲁圣地”)和惠民县(今隶属于山东滨州市)[⑧]三件致死案。案件取证完整,裁决准确,办得合律服人,未见民怨。就在此年的春天,长子李振祜会试、殿试中榜。

三、躬亲庶务,回护属员被诬

据年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编辑的《贵州资料集录》记载,嘉庆九年六月,李长森由山东登莱青道拔为贵州按察使。这是其初次入黔,黔贵地处边陲,峰峦叠嶂,险峻难攀。尤其各民族居多,关系复杂,历来官员视为畏途。在一年多的贵州按察使期间,具体做了哪些政绩,无从细处稽考。但在嘉庆十年(年)九月和十一月审理过贵州黔西州口角致死案、贵筑县(今贵阳市花溪区)诱拐苗妇等案[⑨]。同署山东按察使审案一样,严谨合律,民无怨言。

仅一年多,嘉庆十年十月升为布政使。布政使在明清时主管地方的财政和赋税工作。在这期间,一切民情庶务,轻重缓急,皆能详察和审度。即便朝廷鞭长莫及,绝无粉饰之涉。嘉庆十一年八月,李长森第三女即最小的女儿在任上降生。此时他年至半百,儿孙绕膝。最让李长森深感欣慰是,从这第二年开始,长子李振祜辗转到广西、云南等地担任考官,逐渐步入仕宦的通途。

本以为人到知天命之年,会顺风顺水。但在嘉庆十三年九月,出现两件足以让他蒙怨一辈子的事情。据载[⑩]:一是库银被盗。毕竟黔贵为偏僻荒蛮之地,盗贼和匪患连年四起,缴缉不尽,因下属管理不慎,造成大定局库银被盗。时任巡抚满臣福庆,有回护属员和自身之意,授意李长森将养廉银一项划出,不行列入失窃银数内,具体数额应该不大,故而未报。二是修文县仓库亏短。李长森便委派时任知府程卓梁进行了盘查,系署理知县万化成接收前任知县太高的谷价,挪移银两平仓,并未入私囊。共计银为二千零四十一两,数额也不太大。原任巡抚满臣永保,托令镇远府知府周纬到李长森处求情,只需万化成就此补亏销账即可。谁知道,到最后还是被一名叫李秉焜的地方官员检举,报到吏部。嘉庆十三年九月,李长森因此事被革职,巡抚福庆也被降调。此缘事在《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二百一和《东华录》、《刑案汇览三编》等皆有载。《太湖县志》则“以事解任”或“缘事免”,一笔带过。

此次被诬告,应该为李长森仕途受打击的唯一一次,革职事小,却连降三级使用。回京师后,从不怨天尤人,行事依然很低调,任劳任怨工作。嘉庆十四年(年)六月,补授为中仓监督(清朝时,置仓场衙门,北京、通州共有十三仓,京仓十一;通仓二,分中仓、西仓。中仓监督为属官,一般为满汉两人)。因收贮关支,章程严密,不久便著加恩赏授户部主事[11],此见载于《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二百一十四。

嘉庆十五年,李振钧和湖广总督汪志伊最痛爱的五女汪正珠,在武昌结婚。这之前,李振钧的长姐嫁给汪志伊的第五子汪奂之。李长森和汪志伊互为儿女亲家,他们可谓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后二女儿嫁给正蓝旗汉军甲辰进士原任体仁阁大学士蒋攸铦[12]的次子后任河南巡抚的蒋蔚远[13];最小的女儿嫁给山东曲阜县孔府袭封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可惜早逝于道光十三年(年)十二月十五日,享年二十七岁。

儿女一个个成家,对李长森算是很大的安慰。更欣慰的是,嘉庆十七年起复为江苏苏松常镇太粮储道,署(代理)江宁布政使。在署理期间,非常重视地方的文化事业。嘉庆十六年,著名的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到江苏溧阳县任知县,在任职期间,主持纂修《溧阳县志》[14]。当时,李长森作为陈鸿寿的上级,也是他的朋友,相互吸引交游,处得很不错,曾对陈鸿寿编志书大力支持过。

这里有必要补说一件事。每到一地,李长森始终以自己的老师纪晓岚为榜样,以阅看士子诗文等方式,到各地发现人才,并鼓励之,爱惜之。在贵州任布政使时,贵阳清镇籍(今贵阳市下辖县级市)有位叫张日晸的神童,“年十五,入贵筑邑庠,以笔耕供菽水资,李长森方伯奇其文,期以大受。”[15]在李长森的指点和教导下,果然,这生员在嘉庆十九年“举乡试第一,丁丑成进士,以御试冠天下。”张日晸后一路提拔,官至云南巡抚,成为一位兵民爱戴且很有建树的官员。由此可见,李长森的眼光高远且独到。

四、管理有方,清顿漕务铜政

嘉庆十七年(年)任江苏粮道期间,在道光卷《太湖县志》人物志中李长森专传里记载,“粮道督运,岁取给州县辄累万,悉除之。周行稽察,不劾一吏,而民辑漕清。定议章程,迄今守其成法。”而同治卷《太湖县志》载,“革除陋规,严治蠹棍,漕法一新。”在年由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写的《林则徐全集》第二册“奏折卷”中,见载李长森拿获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放债跟帮盘剥一案[16]。他趁漕丁疲敝,留心察访根由,亲获跟帮索债各犯,拿出历年的借券和米照印文,一一核实对照,再定案。成年积蠹,一网打尽。在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时,对前官李长森的水利、漕粮、赋税等管理,相当钦佩。为此,嘉庆十七年李长森著加恩赏给加一级,以示奖励。嘉庆十八年,又擢为云南布政使,嘉庆十九年五月初六调为福建布政使,秋七月初二日,调为江宁布政使。十一月丙辰,李长森告养回家。

虽然这三年内,李长森调动频繁,但每任一职,皆能有所成就。在道光卷和同治卷《太湖县志》同载,在专务漕政的时候,对江南三省即江苏、安徽和江西省(包括上海市)的关白(公文、报告或通告),数据清晰,了如指掌,老吏们相顾惊愕,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上司。还多次将冤案平反,如有位姓陈的守备,诬告副将王占鳌侵占兵饷,王准备自杀以示清廉。李长森想起自己在任贵州布政使时的遭遇,不希望在自己的管理下,再出现此类冤情。对这一案件的处理非常慎重,亲自督办,仔细查实,最后洗还了王占鳌的清白。

入滇仅一年多时间,在清厘铜政和安抚边境上,政绩卓著。为了满足京城户、工二部鼓铸制钱所需的铜料,清朝对京铜的采办极为重视,“铜政”因此应运而生。自康熙初年开始,云南逐渐成为清廷最主要的铜料市场供应地。李长森上任后,不愿悠闲地待在衙署,常年深入矿区一线,调研各地情况后,及时上报朝廷。一是按新老矿场的实际产能,调整运京滇铜的配额;二是核销工本银。开挖铜矿的硐室越深,硔质越薄,成本越高,工本银也自然提高,入不敷出。对有执照或没执照的铜民,一视同仁,将他们工本银进行据实豁免或弥补;三是对课铜采买、鼓铸折耗、成色查验、起运铜觔等各环节谨防弊情发生;四是驱禁黔棍偷挖矿藏和打击彝匪滋扰偏远铜矿,等等。件件铜政,办得扎实且富有成效。

李长森在福建两度任职,任布政使时间是最短的,两月不到,因回避浙闽总督亲家汪志伊才调任,可考的史料极少。据载,在对台湾噶玛兰族(噶玛兰族原居于台湾宜兰地区,后因汉人争地压力而逐渐南迁,是最晚汉化的平埔族)土地、户籍管理和开荒垦种等,支持过地方进行改革,取得一定的实效[17]。

嘉庆十九年(年)秋七月,李长森回任江宁布政使。当年的夏天,江苏地区大旱,造成大饥。甫到任,立即和时任两江总督张百龄一道,号召官宦和富户义捐赈灾;并委派江宁人道光帝师秦承业主其事,江宁先后筹得捐款40余万两;同时采买平粜,散政施粥,“立法甚备,凡赈贫民十七万口。”此等荒政[18],为他从政末期最后一件大功。当年的十一月,由于年事近花甲,且长期在偏远的异地履职,连年操劳和奔波,身体状况渐差,不得不乞假,后退休回到太湖。据《清实录嘉庆朝实录》之三百记载,当年的十二月,在李长森即将离任之际,仍然不徇顾私情,还查获已革前任布政使陈桂生隐匿亏短银两、册报多寡悬殊一案和溧水县知县满官克什布经手钱粮亏短银两一案,后知县克什布被革职。可谓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担当到底。

五、严明清介,政声扬历国土

在道光卷《太湖县志》对李长森的仕宦生涯进行了总结,“森精明公正,扬历中外,垂三十年。所至著政声,绝苞苴,杜请谒,无生色玩好之娱,属吏不敢以侈见。”清末桐城派文学家姚永朴的《旧闻随笔》里,其中有一篇《汪家门制军》(因总督有管辖和控制地方文武各官的重权,故尊称制军)短文,记述了汪志伊的嘉言懿行,里面有一段关于“李锅粑”的记述:“太湖李木山(由于姚永朴闻说记错,误“三”为“山”,李长森字为木三)与公(指汪志伊)同时居官,并有廉名,时人称为汪白菜、李锅粑。锅粑,皖语,谓锅底焦饭也。”指的是亲家翁二人公差在外,不扰州县,甘啖粗食,都是自己带咸白菜或锅粑下饭。桐城民间后人,至今依然称汪志伊为“白菜总督”,太湖后人称李长森为“李锅粑”[19]。可见他们的操守,极为清廉,时官稀见。

在道光卷《太湖县志》还载,离开江苏的时候,有人要馈送礼物,以尽起码的人情。李长森立即阻止道:“若知名节之难乎?垂老而丧其守,何忍也?”发自肺腑之言,人皆敬之。回到故里后,“俸余所积,周恤邻族,而产不逮中人。”一代封疆大吏,不以高官自居,为人谦和,赈济贫弱,育后昆,敬老师,事继母,褒美于太湖。

县志里再载:“为文章清真雅健,力斥浮靡,尤优礼寒畯(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择其秀良,肄业官廨,多有成就。”“诲子弟成进士、登贤,书者十数人,湖邑国朝进士十有六,李氏半天下,自森始。”自李长森之后,太湖县南门李氏有十二名考取进士,皆以他为榜样。李氏家族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成为皖籍鼎甲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五子三女中,李长森最痛爱第二子李振钧,无论任职何地,皆把李振钧带在身边。直至道光己丑九年(年)李振钧大魁天下,考取状元。李振钧随父履迹江西、山东、湖北、江苏、贵州、福建、云南等地,走遍半个中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李振钧后来科考和诗文的进益,起到极大地提升作用。

李长森通藉后,除自己守土有责之外,对于国家推行吏治也非常看重。嘉庆丁卯十二年(年)九月,在任贵州布政使时,为张经田[20]编纂的《励治撮要》写过序,张经田也是当年编纂《石渠宝笈》获赏的二十人之一。该书列举了“求治在人、做官要办事、察胥吏、寅谊、听狱、禁宰耕牛、平治道路”等二十八条,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政务。李长森序中这么写道:“作吏者,果能以民心为已心,以民事为己事,夙夜勤勤恳恳,不湛于逸而荒于嬉。孜孜于所以休养生息之术,则听讼折狱,犹其末焉者也。率是道,以治一邑,则一邑治;治一郡,则一郡治;治一方,则一方治;即以之治天下,而天下罔不治者。”一篇短短的序文,足可以洞悉其抱负和政见,其知行合一,莫不如是。

其实早在嘉庆十年九月,汪志伊任江苏巡抚时,住在苏州节署平政堂,也为《励治撮要》写过序。他写道:“为重民生,勤民事,薄民赋,保民富,宽民力;从民便,悯民穷,恤民灾,除民害,询民瘼者,尽心力。”两位亲家皆是同道中人,心系于民,政念相通,遥为勉励。

另外,在《太湖县志》里仅存录了李长森两篇诗赋,除《重修蓬莱学宫碑记》外,还有一篇“读汪中丞《稼门岁进荔支纪事》诗为赋百韵”,长诗为五言,共百句,洋洋洒洒,一韵到底。托物喻人言志,文辞清健隽永,其文字功底相当深厚,不得不让人膺叹。

致仕回籍后,嘉庆二十一年(年)孟冬月(农历十月),因他曾是隔壁临县宿松吴氏的姑爷,为宿松吴贺氏写过宗谱的原序。后来,在咸丰壬子二年(年)李鸿章任国学馆纂修时,也为吴贺氏宗谱五修写序。共同阐释了国史和家乘继绳相承的重要性,强调了修谱对寻根留本、敦伦睦族和增知育人的殷殷教化意义。

在年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祁门县志》下册,载有一篇李长森撰文的《修路碑》[21]。这块石碑现立在祁门县大洪岭古道上,地处今大坦乡大洪村。石碑为青石质,高1.5米,宽0.5米,记载了年—年国子监学生舒朝瑜等八人为修路而解囊相助的事迹。现石碑依然保存完好,阴刻字迹,清晰可辨。大洪岭古道为“徽安古道”(古徽州府至安庆府)最险要路段,是古徽州西南部北上的主要通道,也是明清祁门人将茶叶、山货运往长江一带所必经之路。整条古道最高海拔米,从山脚到山顶一直绵延约4.2千米,全部由宽3米左右的青石板铺成。百步九折,依山临河,悬崖绝壁,十分险峻。李长森在碑记的开篇便写道:“盖闻天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始建非常之功。”“逾六年而功始告成。”后有写道:“予固舒君朝瑜令嗣郡庠生名遵铭者,与予子侄辈订交有素,故详悉其事之颠末,并知铭佐理其事,始终不懈。”把立碑的前后事因全写出来了。而碑文后曰:“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孟冬吉日谷旦。”李长森在道光三年(年)已经辞世了,石碑为其去世之后才立的。碑文应该是他生前写的,估计也是他生前的绝笔。

李长森从政整整三十年,大半宦迹于东南和西南地区,先从最低级别的京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升至正二品。正如他所写的大洪岭碑文,无畏人生的曲折起伏,以事业为重,从不耽于安逸,昧于远图。夕惕若厉,不计宠辱,何患无咎。顺境时勤政进取,不因循苟且;逆境时韬光养晦,且砥节砺行;始终洁身自好,克己为民,谨慎办事,官品人品俱佳。在清廷日益腐败的官场,“乐忧在天下,忠至意益弥”[22],其嘉行若流入心间的一股清泉,似抚慰世人的一缕春风。李长森身居要职,常年在外,虽公务繁忙,但在教育子女方面,敦孝伦,重诗书,戒奢靡,笃言行,从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里可窥一斑。李振祜、李振钧及其侄辈李振庸等的快速成长,和深厚良朴的家学传承分不开。李长森殁世后,道光帝在《诰赠光禄大夫刑部尚书李长森》里旌褒曰:“移孝业隆,严训资父”,“裕家学于庭帷,庆衍门闾;亮天工于邦国,令各允称。”这些清严卓著的治绩,炳然记录在史册里,铭刻在太湖人心中,其器量其轨范足以风世千秋。

备注:

[①]这一“表字”,仅见于崔来廷著的《明清甲科世家研究》[M].。

[②]这一“表字”,仅见于年熊贤君主编的《湖北教育史》下卷。

[③]董教增(-),字益甫,又字观桥,江苏上元人。乾隆五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嘉庆间官至闽浙总督。有识量,强毅不阿。崇节俭,在其“日录”尝言:“刻于己为俭,俭于人为刻,人知俭与刻之分其于涉世也矣。”还说:“人不可作无益事,不可为无益语,不可用无益钱。”因迁四川布政使,李长森得以接任。《清史稿》卷之三百五十七有《董教增传》。

[④]汪志伊(-),字稼门,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充四库馆校对,授山西灵石知县,霍州知州,擢江苏镇江知府,连擢苏松粮道、按察使。乾隆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布政使,授江苏巡抚,嘉庆十一年擢工部尚书。未几,授湖广总督,十六年调闽浙总督。尤为清廉,人称“白菜总督”,后文再述。

[⑤]见载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之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中)。

[⑥]见载于《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卷十。

[⑦]见载于年由郑秦和赵雄主编《清代“服制”命案:刑科题本档案选编》。

[⑧]见载于年杜家骥编著《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1册。

[⑨]见载于年杜家骥编著《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3册。

[⑩]见载于范松和吕勇年编纂的《贵州六百年史事纵览》。

[11]户部主事虽是正六品,实际上闲职一个。在京官系统中,是最一般的职位,负责如出差或京畿巡查、库房清点等事务。

[12]蒋攸铦(年-年),字颖芳,号砺堂,辽东襄平人。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刑部尚书、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官至军机大臣。因蒋攸铦有“砺堂藏书”印,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满臣伯麟在其《退思斋吟草》里推测,自曹雪芹的好友敦敏之后,红楼梦的原抄本,蒋攸铦大概是第一个收藏者。是否确证,暂无定论。

[13]蒋蔚远(年—年),字濂孙,一作廉生,其父为蒋攸铦。道光五年举人,道光十五年乙未科()刘绎榜第三甲第40名进士。历任郎中、户部云南司郎中、开化府知府、云南府知府、云南迆西道、浙江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等职。《李氏廷芳公支谱》将蒋蔚远错载为蒋霞远,河南巡抚错载为云南巡抚,此处更正。

[14]见载于年萧建民编著的《陈曼生研究》交游列表。陈鸿寿(年—年),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拔贡,后历官江苏赣榆、溧阳知县及淮安府海防同知陈鸿寿为官廉明,作风干练。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西泠八大家之一。

[15]见载于年清镇市史志办公室编辑的《清镇县志稿》点校本。

[16]见载于林强主编的《林则徐水利思想研究》[M].。和江苏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编写的《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1辑第2分册[M].。

[17]见载于桐城进士姚莹(年—年)所撰的《东槎纪略》之卷三。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侄孙。历任福建平和县(今福建省漳州市)知县,台湾噶玛兰通判,官至广西、湖南按察使。

[18]见载于《金陵通纪》,此书由学者陈作霖编写。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人称可园先生,江苏南京人。清光绪乙亥(年)举人,历任崇文经塾教习、奎光书院山长、上元和江宁两县学堂堂长等职。为清末著作家、藏书家。同时见载于“百度百科”词条“秦承业”。

[19]见载于陈所巨著《陈所巨文集》第六卷,[M].。

[20]张经田,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历任严州、宁国、太平、池州府同知,思州、思南、安顺知府,贵东兵备道,贵州粮储道,署按察使、布政使。

[21]见载于国家文物局编纂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安徽分册(下)[M].。也见载于年陈琪编著的《徽州古道研究》。

[22]引用道光和同治卷《太湖县志》载李长森所写的“读汪中丞《稼门岁进荔支纪事》诗为赋百韵”中诗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