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地名溯源及建置沿革

河间一词原始之意为水流方向一致的相邻河流之间的地区。河间作为地理名词由来有以下几种解释:

1、古”河间”泛指河济之间广义上的“黄泛区”。指的是历史上受到黄河泛滥影响的区域。年前的大禹治水,是以大禹为代表的华夏先民,对黄河在山东丘陵以西、以北的河道做的一个疏导工作,设立一个范围可控的泄洪区。这个黄泛区的西界被称之为“禹贡黄河”,最南端的一支则是位于今天黄河下流河道之北的“徒骇河”。这样一片禹贡黄河以东、徒骇河以北的黄泛区,有一个很简单明了的地理名词来进行覆盖,这就是“河间”。

2、因为处九河流域(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之间而得其名。

实际上“九”只是泛指,并是说一定只有九条河道。在“水”还是河流通用名时,在这一区域以“河”为后缀的水道多达十余条。

3、西汉时,因地处于易水、河水之间,置河间国。

4、隋炀帝大业初,以武垣县境介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把武垣县改为河间县。

战国时的河间

河间一名因在两河或多河之间而得名应无争议。只是在远古时期作为地理名词,范围超大;到了春秋战国直至现在,作为行政区域的名词,范围则更加具体明确,时为国为郡,直至为府为县。

河间一名见诸史籍最早者为《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拔邯郸,莞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脩武,逾羊肠,降代、上党。(秦军攻占邯郸,控制山东河间一带,引军而去,西攻脩武,越过要塞羊肠,征服代郡、上党。)后于《战国策》中屡见。如《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质。)又《战国策·赵策二》: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领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并把河间之地献给秦国。)

西汉河间国东汉河间国

河间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后,战国时属赵国,秦代其地为巨鹿郡所领。西汉初年属张耳赵国,汉高帝分赵国所辖的巨鹿郡东北部置河间郡,仍为赵国支郡。高帝十二年(前年)分河间郡西北部数县属涿郡。文帝二年(前年),封赵王遂之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之河间郡置河间国。文帝十五年(前年),河间王刘辟疆薨,无嗣,河间国除为郡。同时,分河间郡南部置广川郡、分其东部置勃海郡。此时河间郡领地不足初置时的三分之一。景帝二年(前年),封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复置河间国。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间国除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复置河间国,国都在乐成县(县治在今河北献县东)。王莽时国绝。

东汉建武七年(31年),封西汉末河间王刘邵为河间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间国,并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刘开为河间王,分乐成国、勃海郡、涿郡复置河间国,领十二县。桓帝延熹元年(年),分河间国之蠡吾县、高阳县与中山国、安平国数县置博陵郡。献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间国、勃海郡置章武郡,曹魏时(年—年)置河间郡。西晋置河间国,改乐成县为乐城县。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年),郡治迁乐寿亭(今献县县城西南1华里),并于此置瀛州。是年,州、郡治所迁武垣(肃宁县窝北镇),河间一名始移出今献县。

曹魏时的河间郡西晋时的河间国十六国时的河间郡北魏时的瀛州

从西汉文帝至曹魏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汉以后的王朝,分封制被取消了,河间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是“河间”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今天的河间市正是承袭了古河间国的名字。

隋代河间郡唐代瀛州北宋河间府金国河间府元河间路明河间府清河间府今河间市

隋大业三年(年)废瀛州,复置河间郡,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唐武德四年(年)平窦建德,废河间郡,置深州。五代(年-年)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年)罢瀛州改河间府;元改府为路;明青时去路存府。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年,改隶天津专区、天津市。年5月隶沧州专员公署。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代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