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70多年前的地下传奇武装力量,自年4月15日起突然“神兵天降”地出现在重庆各大媒体上,并进而“霸占”了互联网各大新闻APP、朋友圈乃至于手机屏幕——七南游击队!这支部队没有正式的军事编制,在过去的70年中也名不见经传;在可供公开查阅的资料中,只能在前四川省万县地区、现重庆直辖市渝东北地区的地方史志中找到一些零星的记载。关于这支部队的传奇故事,多年来口口流传在其活跃过的一个叫作“七曜山”的地区,直至今天,重庆市云阳籍作家李乔亚将这段尘封的历史挖掘出来创作成革命历史小说,才正式揭开了这神秘面纱的一角。七南游击队近日来在各大媒体和互联网上的“神兵天降”,正是因李乔亚先生的新著《铁血七曜》在重庆正式发行而引发追捧所致。
年4月15日,由重庆出版集团和云阳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李乔亚先生“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铁血七曜》新书发布会”在重庆举行,重庆市委宣传部领导出席了发布会,驻渝中央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纷纷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
特殊武装:劫了“国军”的道
年,是中国现代政治史和军事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6月30日,人民解放军刘邓12万大军强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同月,陈赓、谢富治一部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以“品”字形,在江淮河汉之间进行战略展开,直逼国统区的腹心地带。中原战事吃紧,平津、辽沈、淮海的国民党军队被压缩到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从西北、华北、华中,到东北、华东、华南,全国战场上国共之间的攻守之势将易;国统区仍有四川还固若金汤,作为国民党政权长期经营的大后方,通过长江水道向国民党前线军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粮食、辎重等作战物资。
然而从这年秋天开始,这条由国民党军队重兵控制赖以抵抗人民解放战争的输血大通道,也开始不安宁了。自川东重镇万县以下,长阳沿岸云、奉、巫一线连续爆发了中共川东临委领导的武装暴动,形成多支游击武装,连续攻击袭扰长江上运输前线补给物资的船队。这些游击武装的领导者,就包括我们后来熟知的“红岩人物”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陈联诗等人。而李乔亚先生的新著《铁血七曜》所聚焦的历史人物,则是另外一位同样极具传奇色彩,到现在却鲜为人知的刘孟伉和他领导下的川东游击队七南游击支队的游击队员们。
5A级风景区“云阳龙缸”就是当年游击队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揭开“七曜山”神秘面纱
与抗战时期活跃在华北平原上的铁道游击队类似,七南游击队这些川东游击武装正是在敌占区以打击敌人的交通运输线为主要作战任务的。七南游击队的活跃区域,处于川东平行岭谷西端的长江南岸。从这里向东则是长江切割巫山山脉形成的长江三峡,往南,则是华中腹地大山——武陵山脉北部边沿的“七曜山”。游击武装选择这样的地理空间,既利于向长江运输线出击,又便于向东进入巫山或向南进入“七曜山”山区隐蔽潜伏。
但今天我们打开地图和百度,却找不到“七曜山”的正式记载。事实上,“七曜山”为原川鄂、现渝鄂交界的界山,在湖北一侧为建始、利川等县,在现在的重庆一侧从东向西为巫山、奉节、云阳、万州、石柱、忠县、丰都、武隆等区县,主峰位于现在的湖北省境内,但湖北方面多年前已经把“七曜山”改名为“齐岳山”,使得新的地名既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也险些让历史上川东游击支队七南支队的作战地理空间成为一段“悬案”。
云阳县境内著名的5A景区“云阳龙缸”,即是“七曜山”山区的一部分,也是七南游击队当年战斗过的核心地区。这是一个土家儿女聚居的区域,而《铁血七曜》的主要人物——七南游击队领导人刘孟伉,就是一位领导土家兄弟姐妹闹革命的杰出志士。
《铁血七曜》作者李乔亚先生在新书发布会现场讲述了他对书中主要人物形象所怀有的深沉情感
土家儿女在血与火中的苦恋
《铁血七曜》作者李乔亚就是一个云阳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作为知识青年在七南游击队战斗过的云阳龙缸插队落户。正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很多关于当年游击队和“游击队长”刘孟伉的口口相传的铁血故事。故事中“那些山鹰一般矫健的铁血男儿们的身影”让他热血沸腾。虽然已经过去大半辈子,也未曾消减他对那些英雄形象的崇敬、对那些铁血事迹的倾慕。作为知名作家、媒体人的他,已经有《山鬼》《红狐》《消失前的大峡谷》等诸多文学作品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着的这片土地。在完成了上一部再续“红岩”革命历史传奇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之后,他欣然接受了云阳县的委托,把自己青年时期就开始在心中扎根、沉淀、不断丰满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终于书就为一部长篇文字。
在李乔亚笔下,“游击队长”刘孟伉是一个才高八斗、足智善谋、敢爱敢恨的人。他不仅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整部小说充满土家风情,这不仅是一部革命游击队传奇故事,更是一幅生动的地方民族文化与生活卷轴。而书中土家儿女在那个血与火的时代的苦恋故事,应该是这部作品描写革命主题下完整人性的另一个看点。
本次发行刊印的《铁血七曜》封面
题外话:历史上的“川东游击纵队”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川东游击队”,是背负着阻止兵粮出川这一特殊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特殊武装。但在近代历史上除了这支“川东游击队”,在大致相同的地域,还出现过另外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川东游击纵队”,很多人极易将这两支游击队混淆。
另一支“川东游击纵队”的创建者是王维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四川省宣汉县人。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川东老家,创建了川东游击军,并在年正式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三路纵队,又称“川东游击纵队”。其活跃地区,较后来的“川东游击队”在更靠西北方向的宣汉、城口、达县、梁山、万源、开江一带。
这个时期的“川东游击纵队”,与川东游击军一起在年底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使得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川东游击区连为一体。川东游击军则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随后北上参与长征,与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川东游击队”并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