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8月,在江苏徐州,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里,喜得一子,取名为袁辉。虽然家境一般,但是父母性格好,喜欢帮助别人,他们对于独子袁辉的要求也很简单:快乐健康就行。
没想到,就这简单的四个字,铸就了袁辉的一生的事业选择。
01从小品学兼优,考上心仪的大学
受了父母的影响,小袁辉的心里也萌发了“独善其身且兼济天下”的种子。在学习上,袁辉从小就非常自觉,从来不用父母操心,而且也热心帮助同学,经常担任班干部。
在读高中期间,袁辉开始发展了新的兴趣爱好:看课外书。而且他涉猎很广,不仅是文学类的书籍,还有历史类和哲学类,都是他喜欢看的。
他不仅喜欢看,他还喜欢分享。在高中的时候,身为班长的袁辉就经常跟同学们分享哲学知识,同学们经常惊叹他的知识量如此丰富。
也许是受黑格尔和康德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袁辉心里也有一颗自我意识和灵魂自由的种子。隐隐约约地,也为他今后选择的道路作好了铺垫。
年6月,又是一年的高考季,而这一年,轮到袁辉上考场。平时学业的精通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给了袁辉很强大的后盾,似乎是没有悬念地,他的高考成绩是全班第一。最终,他如愿地考上了第一志愿,成为年9月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大一新生。
本是一帆风顺,但总要经历一些风浪和波折,才能称之为人生。
袁辉竟然无法适应大学的新生活。他不再是那位在同学面前滔滔不绝讲黑格尔的班长,他不参加班集体组织的活动,每天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听听歌、看看小说、漫无目的地游荡,甚至连饭也不好好吃,整个人非常颓废。
这种状态导致袁辉在第一学期期末考,除了英语之外,其它科目都交了白卷。考完之后,刚好是遭遇到中国最严重的一次雪灾,年的1月,多少人因为这次雪灾滞留,但袁辉仍然是义无反顾地,冒着大雪回了老家。他需要冷静,回到最初起步的地方,也许能帮助他理顺未来的路。
寒假过完了,又到了新学期的开始。在家里痛定思痛的袁辉,还是再一次回归了校园。等他回到学校之后,系里面的辅导员和系领导都分别找了他谈心。
回想起自己之前十八年的自知自明和努力不懈,如果就这样自暴自弃,那就是对自己前十八年的不尊重。就像哲学大师尼采所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于是,袁辉开始了补救行动,终于把大一第一学期欠下的学分全部都修回来了。从此,袁辉又回归到那个心中有火的少年。他不仅积极参加了社团、辩论赛等团体活动,而且还自学了德语和俄语,为的就是能看懂原版书籍。
大三的时候,袁辉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他不用来聊天和交际,每天把自己所看到的书中的金句、历史知识,还有哲学知识发给同学们,也不管有没有回音,就这样持续地输出,直至毕业。
那时的袁辉,人生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也知道如何才能不辜负生命。支教,再一次在他的心中坚定起来。
02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去山区支教
在袁辉即将毕业之际,系领导推荐他到南京的某家报社工作。但袁辉支教的理想始终没法磨灭,他婉拒了这个工作机会。为此,系里的老师还跟他分析,支教也要面对现实,支教是没有编制的,每个月的补贴很少,还不够生活费。如果真的想支教,可以先工作两三年,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再去体验支教的生活。
但袁辉非常严肃地回答,他选择支教不是为了体验生活,而是当成一份毕生的事业。他已经考虑得非常清楚,一毕业就去支教。为此他还拒绝了其它好几份高薪的工作,一心扑在支教的道路上。
可能理想总会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才能体现到生活的精彩。
毕业之后,袁辉马上就去联系支教的地方。按照常理,川贵两省由于山区多,生活落后,留不住人,对于支教老师的需求量应该是很大的,所以袁辉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四川和贵州的学校。
他先是去了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一所学校,但是学校的负责人说现在暂时不缺老师,所以他吃了一个闭门羹。接着,他又去了贵州都匀县的一所学校,没想到,这所学校也表示暂时不缺人。
这一下子给袁辉泼了一盆冷水,原本以为就是很轻松就能找到的工作,没想到实现起来还有不少波折。
但袁辉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寻找着哪里还需要支教老师。突然,他脑子中闪现过一个支教老前辈-谭定才老师,人称“拐杖教师”。
谭老师自从年起,就在湖北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任教,20多年来兢兢业业,坚守岗位,任劳任怨。在年的时候,谭定才因为过度劳累,不小心从平台上面摔下来,导致下肢瘫痪,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支教这份事业,他拄着拐杖坚持给孩子们上课。
这份精神也感动了袁辉,他马上就自行前往湖北省巴东县太坪镇姜家湾。在路途中,他已经知道这里是非常贫穷的了。正所谓,富不富,看道路。这里,都是泥路,最后到达村子的那一程,他是坐着村民的拖拉机来到的。
当谭老师见到风尘仆仆到达的袁辉时,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他认为这位年轻人也像之前来过的大多数人一样,最多就短暂地待几个月,最后会因为受不了这份苦而离去。但他还是向教育局申请了袁辉的老师名额。
在通过申请之前,袁辉先在这里安顿下来。因为条件差,袁辉只能住在一间老破的木屋中,但这里连床都没有,他睡在自己带来的睡袋中,每天晚上都有蛇虫鼠蚁来作伴;除了睡觉的麻烦之外,连用水都是困难。这里水资源紧缺,村民们都是用的雨水:下雨的时候,把雨水接存起来,供平时洗澡、洗衣服使用。
但如此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袁辉打退堂鼓,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他要靠自己的力量,让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学有所成之后回来改善家乡的条件。
没过几天,袁辉的申请通过了,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03支教的生活,苦中带着甜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袁辉认为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最重要,要学习的不止是课本上的文化知识。
于是,他设计了非常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孩子更加理解课本上的内容,他设计了情景剧教学法,把课本内容融合到剧情中,请孩子们来演,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懂得课文要表达的主旨。这种不同寻常的教学活动,孩子们很喜欢,课堂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
结合自身的文科优势,袁辉还自创了一门古典文化课。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知识的精髓。于是,他教孩子们古诗词和古汉语等知识。为了避免孩子们觉得枯燥乏味,袁辉也是想尽办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于是,他带着孩子们一起写诗,一起下棋,一起到户外找灵感,在游戏中写字、画画等。他想尽自己的力量,把城里孩子能接触到的知识,也带给山里的孩子。
虽然他始终认为给孩子们快乐教育、全面教育的理念是不会错的,但也需要一颗定心丸能让他继续走下去。所幸,这颗定心丸来得不算晚。就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班里的孩子成绩都提高了一大截,家长们这时对于袁辉只有感激之情,再也没有了最初的质疑。
于是,袁辉也就更加坚定了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越干越起劲了。
除了教学之外,袁辉也非常关心学生的个人情况。他知道班里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平时缺少关爱。他把自己每个月多块钱的补助,全部都用在了学生的身上,给学生买文具、买奖品,甚至买零食,因为他不想孩子们错过童年的快乐体验。
平时休息的时候,他也经常去学生家里家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家庭情况都非常了解。对此,他也能做出针对学生个人的教学方案。
班里有个学生叫艳青,她不幸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这也就意味着,轻轻的碰撞,也能让艳青骨折。出于这样的风险,艳青的家人就让她辍学在家。袁辉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二话不多,向艳青的爸爸提出每周三次上门来为艳青上课。艳青的爸爸半信半疑,虽然他知道袁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但是这凭添麻烦的事情,谁能坚持得了呢?
只要心中有信念,那么多难的坎,都能跨过去。袁辉每周都坚持着去艳青家三次,帮她补习功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他一直坚持了八年,直至艳青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年,袁辉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一度倒下了。他回家休息了半个月,在家休养的这段时间,他跟父母谈起他有这份“兼济天下”的理想是因为受父母的影响,在他的印象中,父母一直都热心帮助别人,为他树立了榜样。
袁辉的父母听了之后非常感动,没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会影响了儿子的一生。虽然他们心疼儿子,但是作为开明的父母,他们也支持儿子完成他的理想。于是,休养了半个月之后,袁辉再一次勇往直前地回到了姜家湾。
04如今,他仍然不忘初心
从年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如果说支教,那么这个期限已经是足够长。但是袁辉仍然没有离开山区的打算,他说,他这一份是属于无限期支教的事业。
但袁辉也意识到,以一己之力,能改变的还是非常有限,因为他只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但对于学生们的生活质量,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每个月多块钱的补贴都花进去了,也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开始为了孩子们四处奔走,只为了能帮山区的儿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为了解决孩子们冬天保暖的问题,他联系了母校南京大学的慈善机构,发动了给山区学生捐赠衣物的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加强营养,他联系了深圳的一家机构提供纯牛奶,还从湖北省的青联拉来赞助,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水果,补充维生素。
除此之外,袁辉也考虑到,如果有新鲜的血液补充到支教老师的行业,那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有利的。于是,他又一次联系了母校,经过与校领导的沟通,南京大学决定每年向巴东县的学校派出研究生支教团。此外,南京大学还以发放励志奖学金的形式,对巴东县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至今,已经发放了十多万元。
曾经有大学同学来山里看望他,他带着几位同学在山里散步,感受山里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迎接孩子们的笑脸。袁辉对他的同学说,就是你们见到的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不能离去。同学建议他出一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事,也许也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袁辉说,支教事业不能被利益玷污。
袁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被大众知道且认可了。在年4月,他获得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一份荣耀,指引着他继续前进。
在年9月,袁辉开始转到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望坪初级中学支教。虽然换了学校,但他依然是大山的老师。到了新学校,依然见到的是一片破旧,于是袁辉又一次联系朋友、老师,还有社会上的机构,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而奔波。而他的努力下,这里的教室得以修整,学生们的学习物资和生活物资也通过资助丰富了起来。
有人问他,支教是你一辈子的事业吗?袁辉说,我没有别的打算,继续支教。我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这里的孩子们。他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活得自信、快乐。
而第一代从山里走出去的学生,也以实际成绩告慰袁辉的坚持。还记得那位“玻璃娃娃”艳青吗?如今艳青成绩优秀,心灵手巧。她亲手做的工艺品被袁辉发到网络上之后,吸引了众多网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