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在巴东巴东堂戏

为营造非遗保护浓厚氛围,我县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特色价值、发展过程、主要传承人进行解读,通过“非遗传承在巴东”栏目不断展现巴东文化魅力,以巴东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巴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天推出第三期《巴东堂戏》。

《巴东堂戏》

据巴东堂戏艺人口传及调查考证:堂戏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其本源是巴东民间歌舞巴东“花鼓子”,因早期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又称“花鼓戏”“稿荐戏”等。初始,于堂屋大方桌上,由饰扮的一男一女,以“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法,绕四角踩碎步而舞,名曰:“脚踩升子底”。后转向地面稿荐上(四人表演),继而搬上“草台”,花鼓子增加了故事情节,随灯班演出(名曰“灯杂戏”)。灯杂戏逐渐脱离灯班,融进本地小调、号子,及湖南“南调”、川东“梁山调”,同时吸收了川、汉剧等表演程式,从而发展为堂戏。

巴东堂戏在农家演出

堂戏,是由大、小筒子腔构成声腔,兼唱少量杂腔小调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其流域的东、西、北三面为大、小神农架山脉所拥抱,因此神农架林区及川东部分地区也流传有堂戏。

传统堂戏《王麻子打妆》在农家演出

堂戏的正腔有两类:一类为大筒子腔。主要腔调为:四平、南调,另有怪腔、苦板、阴调等。另一类为小筒子腔,其主腔为“南、北路”。大、小筒子腔均属板式变化体,其正腔属板式变化体,多为板起板落。各腔基本为上、下句结构,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两大腔不在同一剧目中混用。大筒子腔用于生活戏(艺人称“花戏、酸戏”);小筒子腔用于袍带戏(艺人叫“正戏、硬戏”)。大筒子主腔为“四平”“南调”;小筒子腔为“南、北路”。堂戏的唱词格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两种,词腔结合多为“单句头”和“双句头”,“单句头”多用于腔头,艺人称为“慢上劲”;“双句头”常用于腔中和腔尾,艺人谓之“垛垛句”。

在农家演出的传统堂戏《送寒衣》

乐队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即管和弦乐为主,武场为打击乐演奏。大筒子文场伴奏规律为:住琴听声,停声响琴(只奏过门);小筒子文场伴奏规律为:“一字”唱一板拉一板,“二流”以基本节奏型琴随声行,“散板”自由灵活,琴随声滚。其武场伴奏:以鼓师手式变化指挥伴奏。

省级传承人谭文碧在演奏打击乐

堂戏使用巴东方言,是汉语北方语系西南官话的分支,语音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唱词韵辙为十三个半韵(半韵为“儿”字韵)。代表剧目:《兔娃子放牛》《雪山放羊》《王麻子打妆》《劝夫》《送寒衣》《山伯访友》《海裳花》等。著名艺人:曾学仲、胡乐兵、黄大国、李友海、易秉成、易秉宣、费天凤(女)等。

传统堂戏(穆柯襄》舞台演出

堂戏艺术大师费天凤在指导学员

传统堂戏《槐姻会》演出剧照

谭大翠(右)黄庆玲表演的《送寒衣》剧照

堂戏艺术大师易秉宣(左)费天凤(右)和堂戏小戏迷

州民间艺术大师费天凤在指导学员学习巴东堂戏

早期著名巴东堂戏艺人

曾学仲:

男,(一),著名堂戏艺人,工生行。先后师从曾大海(曾学仲之父)学“四平”腔,拜潘启香、周怀德学生行、旦角,青年时即立班授徒,并带班在巴东江北一带及兴山、秭归、神农架、巫山等地演出。

曾学仲戏路宽,生、旦、丑行行能演。兼会文、武场乐器,心记百余折戏,人称“戏口袋”,唱腔风格独特,板正腔稳,韵律规范,能创造性地运用民间小调(如划拳歌)及号子(抬轿号子)入大、小筒子戏,对刻画人物,丰富堂戏唱腔有贡献。曾学仲表演认真,功底扎实,仅一个四平调,就能根据剧情需要,唱出喜、怒、哀、乐不同的感情色彩,尤以哀子、苦板为最,能唱得催人泪下。拿手戏有《山伯访友》《二堂释放》《醉白楼》等。

年,《二堂释放》荣获恩施地区首届戏剧会演优秀奖。曾学仲在剧中饰蒋兴。同年曾被特邀参加湖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并被采访录音,受到文艺界器重。曾学仲从艺60余年,授徒从不保留,培养了黄大明、易秉宣等数十名堂戏艺人。

胡乐兵:

男,(一),著名堂戏艺人,工生行,任鼓师,12岁起学戏并操练武场,先后师从黄光亮、周怀祥。由于他聪明过人,又勤学苦练,仅用一年时间就学会了大、小筒子全部唱腔和所有锣鼓。胡乐兵15岁登台,常演出于罗坪、罗溪、沿渡、庙坪、火峰、万流、楠木、官渡、平阳、白湾一带及秭归、房县、巫山等邻县。

胡乐兵记戏特多,能演唱连台大戏近出,且擅长司鼓,技艺超群,在川鄂接壤地带深受群众爱戴。在唱腔上,创新了北路二流的“偷板”(后半拍起唱),并结合“抱板”形成了特色,还为武场锣鼓(广调子、戏锣鼓)引入了民间吹打乐(穿调子),使武场地方气息浓郁,更受群众欢迎。胡乐兵嗓音明亮、圆润,腔稳字正,擅演剧目有《东吴招亲》《辕门斩子》《王英降汉》《访白袍》等。

年,胡乐兵应邀参加巴东县巡回艺术辅导团,传教堂戏声腔和锣鼓,是堂戏低谷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并精心设计《柜中缘》《赶工》等小戏的唱腔。《赶工》于年荣获恩施地区文艺会演演出奖。

黄大国:

男,(一),著名堂戏艺人,14岁入班学戏,先拜四川灯班艺人吴明旺学戏,后师从曾学仲。黄大国戏路广,演技精纯。兄弟三人在巴东江北一带均极有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大国带巴东戏班在秭归、兴山、神农架、巫山等地演出,还远至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安徽等省市卖艺糊口,传播弘扬了巴东民间文化。与此同时,广泛吸收各地戏剧艺术精华,并融入巴东堂戏,推动了堂戏艺术的提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黄大国奉献出保存了几十年的一批堂戏剧本(杠子),提供了重要的口碑资料,协助整理了《送寒衣》等30多折传统剧目,协助编导了《小拜年》《三场麦子一场打》等堂戏、现代戏。扶持原平阳坝镇文化站建立了七支堂戏班子,还亲临现场,带徒授艺。黄大国曾先后两次出席恩施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会议。

李友海:

男,(一0),著名堂戏艺人,幼年失母,7岁随父李孝堂(著名皮影戏艺人)学唱皮影戏,11岁拜胡乐兵为师学堂戏,艺龄60余年。

李友海艺术全面,吹、拉、打、唱般般会,生、旦角都能演,无论演唱还是伴奏,都富有特色和创造性,在同行中享有盛誉。李友海聪明过人,多才多艺,文场中可以把口琴绑在二胡琴杆上,同时演奏。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精心设计制作锣鼓架,可挂放鼓、锣、钹、梆等乐器,一人演奏全套锣鼓,并自打自唱。

年,李友海受邀参加巴东县巡回艺术辅导团,既任教师,又当演员,在《柜中缘》中饰岳雷,在《山伯访友》中饰银心,博得好评。年后,李友海同黄大国一道,为平阳坝培养了数十名青年堂戏演员。

易秉成:

男.(-),著名堂戏艺人,鼓师。年跟师曾学仲学大筒子戏,后拜师胡乐兵学小筒子戏和锣鼓。易秉成尊师重道,深得曾、胡二位名师宠爱而倾心传授,是堂戏艺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

易秉成形象好,嗓音亮,唱腔字正腔圆,尤精于语言韵辙,功底深厚,独得师传,能演唱高难度的大小剧目30多出。他在《月下叹功》中饰薛仁贵,一曲南路“步步高”演唱得声情并茂,屡博满堂彩,同时还精通堂戏武场演奏,与其弟易秉宣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宝贵的口碑资料,并传教堂戏声腔和武场锣鼓经谱。

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巴东堂戏传承人

易秉宣

男,汉族,年12月12日出生,巴东县沿渡河镇陈湾村人。易秉宣是巴东县堂戏世家,当地知名堂戏艺人,年开始跟随当地有名的堂戏老艺人邱道传、曾学仲学习堂戏的表演技巧,擅长扮演生角、丑角,同时对文场、武场、器乐和曲牌样样精通。易秉宣巧于运用气息和音调特色,补益自己的唱腔,因而能成功地塑造角色,得到赞誉。易秉宣传艺不保守,深受学徒爱戴。他同易秉成等,在当地和邻县(巫山)已授徒数百人,先后培训出了廖福汉、费天凤、谭大翠、许策烈、吴发美、张厚斌、廖明群、谭星等一大批知名堂戏艺人,并多次参加当地文化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巴东堂戏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授徒足迹遍及巫山、兴山以及巴东江北的村村寨寨,共演出堂戏剧目多部(折),代表剧目有:《兔娃子放牛》《雪山放羊》《王麻子打妆》《劝夫》《送寒衣》《山伯访友》《海裳花》等。其中自己还创作了《亲家过门》《祝寿》《陈湾情缘》《赶老鹰》《十劝妇女》等堂戏作品,被分别入编《巴东堂戏》和《湖北省戏曲集成》等书籍。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费天凤

女,年2月生,巴东县沿渡河镇陈湾村人,从小热爱堂戏表演艺术,六岁时就随大人们经常参加文艺演出,14岁时()拜著名堂戏老艺人曾学仲为师学习堂戏,后又经蔡家宽、李友海、黄大国、邱道传几位老艺人指点,主学堂戏中的旦行、小生和老旦,是早期巴东堂戏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费天凤扮相俊俏,演艺传神,能很好的表现剧中人物,而且嗓音甜美,高音清亮,低音圆润,音域宽广,唱腔板稳字正,她的拿手戏是《山伯访友》(饰演梁山伯)、《劝夫》(饰演刘氏),在渝鄂边境一带颇有名气。从艺40多年来,先后奔波于沿渡河镇境内、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山县多个乡镇等地,参加演出千余场,并带有多名徒弟,在巴东及周边县市小有名气。鉴于其影响力和对巴东堂戏传承事业所做的贡献,先后被巴东县人民政府和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和州级传承人,并于7年11月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目前,利用业余时间仍在巴东县沿渡河镇堂戏传承保护基地,从事堂戏表演和带徒授艺工作。其事迹已被收入《巴东堂戏》书籍。

谭绍康

谭绍康,男,土家族,年生于巴东县溪丘湾乡,年至4年任溪丘湾文化站站长。多次被省、州、县评为先进工作者,全省优秀文化站长,连续七届任巴东县政协委员。编著有《呼唤神农溪》(山民歌集、堂戏、婚嫁歌集)以及《梦唤神农溪》(民间故事集)近万字。系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恩施州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恩施州文促会会员,湖北省优秀文化志愿者。谭绍康自幼跟随著名堂戏老艺人邱道传、曾学仲学习堂戏的表演技巧,擅长扮演生角,对文场、武场、器乐和曲牌非常精通,擅长京胡和二胡演奏。对堂戏的唱腔和角色塑造很有研究,是巴东堂戏在理论技艺方面的专家型人才。培养有著名的堂戏演员谭大翠、黄庆玲、谭大学等。收集整理的巴东堂戏和巴东皮影戏传统剧目剧本部已被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永久收藏。年,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志愿者。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第六批“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谭文碧

男,土家族,巴东堂戏省级传承人,年生于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九组,自幼热爱堂戏表演,早年拜黄大国、黄大明两位老艺人为师学艺10余年,掌握了堂戏中生、旦、丑的表演程式和伴奏乐器的有关技能。常年跟随戏班入户演出,在江北戏班非常有名。谭文碧尤其擅长戏曲乐器的伴奏,其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代表剧目包括《山伯访友》《借妻回门》《拦路招亲》等。在谭文碧的带动和影响下,他一家八弟兄有五个会演堂戏,他的长子也成了巴东堂戏中唱、演、伴奏最得力的骨干之一。

谭大翠

女,土家族,年生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罗坪村。年,谭大翠和丈夫胡明章拜白羊坪著名堂戏艺人黄大国、黄大明为师学习巴东堂戏。两年后(),出于对堂戏的热爱,夫妻二人组建了“沿渡河胡明章堂戏戏班”,该戏班为巴东最早期的堂戏表演队之一。他们夫妻二人同德同心,在堂戏表演艺术上相互学习和研究,不久便在沿渡河及周边名声大噪。该戏班演出的《槐荫会》《亲家过门》《红案代书》《南桥会》《海棠花》等剧目在当地已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传统戏。由于聪明好学,谭大翠几乎能包揽饰演所有的角色,对生、旦、净、丑角色的把握尺度,人物塑造,谭大翠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其表演风格大受欢迎。

谭大翠从事堂戏表演艺术30余年,戏路宽、演技精纯,其生、旦、净、丑角色都能完美表现,戏剧表演基本功扎实,音色圆润,板正腔稳,韵律规范,表演极富感染力。尤其擅演旦角、小生和净角,尤以《山伯访友》中的小旦“英台”、《劝夫》中的老旦“秦门刘氏”《送寒衣》中的小生“徐静”、《借妻回门》中的净角“大老爷”《狗头儿催粮》中的老生形象令人叫绝。

在30多年的堂戏传承生涯中,谭大翠累计传授徒弟余人,其足迹遍布巴东江北各乡镇和村寨,以及周边县市的巫山、神农架、房县、兴山、秭归等地。

黄庆玲

女,汉族,年生于巴东县溪丘湾乡平阳坝村,自幼热爱堂戏艺术,年,初中毕业后正式拜著名堂戏艺人黄大国、李友海为师学习巴东堂戏。年至年,进入县文工团专业学习戏剧表演,年,回到平阳坝文化站堂戏表演队。

当年的平阳坝文化站堂戏表演队是一支非常活跃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常年在巴东、巫山、神农架林区、兴山和秭归等地演出。每年演出场次能保持在场左右。黄庆玲在老旦、丑角、婆旦的角色塑造上颇有心得,能表演传统堂戏剧目和现代剧目近50折,其表演技巧和演绎能力得到许多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黄庆玲的祖辈和家人都非常热爱堂戏艺术,且都能出演角色。演出之余,黄庆玲仍然坚持带徒授艺,在其30多年的演出生涯中累计传授徒弟60多人,许多已成为堂戏表演的“台柱”和一线演员。黄庆玲擅长旦角和丑角的表演,声腔优美,并具有创新能力。对角色的把握、人物塑造、剧情理解有独到之处,其唱腔韵律规范、板正腔稳,戏剧表演基本功扎实。尤其以传统剧目《王二庚打妆》中的婆旦“胡门陈氏”、传统剧目《山伯仿友》中的花旦“人心”、传统剧目《送寒衣》中的旦角“传秀英”、传统剧目《海棠花》中的老生“张老六”等经典剧目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谭文曙

男,土家族,年生于巴东县溪丘湾乡白羊坪村,年,初中毕业后跟随著名堂戏传承人谭绍康系统学习堂戏,主要擅长堂戏丑角的表演。其表演风格幽默风趣,唱腔板正腔稳、音韵规范,声音洪亮,戏剧表演基本功扎实。在溪丘湾乡一带非常具有代表性。尤以传统剧目《山伯访友》《胡调回门》《送寒衣》《拦路招亲》《狗头儿催粮》里的丑角形象,令观众过目不忘。年,受邀进驻恩施市女儿城常年表演地方戏和弘扬巴东民间文化,多次代表巴东县参加全州地方戏展演活动,并屡获殊荣。

曹祖兵

男,土家族,年生于沿渡河野马洞村,自幼热爱堂戏表演,尤其对堂戏丑角更是情有独钟。初中毕业后便在沿渡河白羊坪堂戏戏班当学徒,由于年龄小一直没有上台的机会,在戏班也一直做些打杂的事情。在戏班的三年里,对曹祖兵的影响巨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这三年,我不可能这样痴迷堂戏,更不可能走传承堂戏这条路”。年,师从沿渡河著名堂戏艺人黄大明,开始学习丑角表演。

曹祖兵擅长饰演丑角,表演风格幽默风趣,常能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其戏剧唱腔板正腔稳、音韵规范,声音洪亮,戏剧表演基本功扎实。尤以传统剧目《胡调回门》《送寒衣》《拦路招亲》《狗头儿催粮》里的丑角形象,令观众过目不忘。

由于酷爱堂戏,1年,曹祖兵招募各地堂戏艺人,组建“沿渡河堂戏综合艺术团”并任负责人。曹祖兵带领“艺术团”四处演出,在巴东堂戏圈名声大振。年,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巴东堂戏沿渡河传承保护基地”设在该艺术团。至此,“沿渡河堂戏综合艺术团”正式更名为“巴东堂戏沿渡河传承保护基地”。由曹祖兵任负责人,州民间艺术大师易秉宣、费天凤任艺术指导。

目前,该“传承保护基地”共有演职人员38人,制度完善、运行良好,全年累计演出场次保持在场左右,近三年累计传授徒弟70多人。

易礼朝

男,汉族,年生于沿渡河野马洞村。其祖辈多为堂戏民间艺人,著名堂戏艺人易秉宣(现为州民间艺术大师)是其伯父,受其家庭影响自幼热爱堂戏艺术,并跟随长辈学习堂戏。在读小学时就经常参加文艺活动,并出演过样板戏和堂戏。在读初中期间,组织过民间文艺演出队并任队长,为当地非常活跃的文艺骨干。年参加工作后,创作现代堂戏《爷孙观水渠》并获全州文艺调演创作一等奖。至此,并正式踏入堂戏创作和演出的道路。熟练掌握堂戏曲牌和音乐30多部,为后来现代堂戏的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易礼朝是堂戏艺术的多面手,具有堂戏创新意识,除堂戏创作外,易礼朝还擅长饰演老生和丑角,并可以非常熟练的指挥乐队。其戏剧唱腔音韵规范、戏味十足,戏剧表演基本功扎实,“司鼓”指挥稳腔稳板节奏律动控制得恰到好处。其出演的传统剧目代表作有:《狗头儿催粮》《土台赠银》《王府招亲》《王二庚打妆》等,创作的现代堂戏代.表作有:《爷孙观水渠》《男女都一样》《小镇税事》《城里媳妇乡下妈》《傻子上学》《傻子拜寿》《十赌九输》《今天我请客》《雷家院子》《隔碧亲》《红太阳》《三长麦子一场打》。

易礼朝热爱堂戏,并积极支持、推广和参与堂戏传承具体工作,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易礼朝参与主演和创作的堂戏剧目多达40多部。

吴发美

女,土家族,年生于沿渡河镇孔堡村。年,高中毕业后,拜堂戏著名老艺人易秉成、易秉宣和费天凤为师学习堂戏旦角表演5年,后一直从事堂戏的传承和演出工作。年,吴发美参加易秉成(已去世,州民间艺术大师易秉宣的哥哥)组织的红砂堂戏戏班,主演旦角。由于演技精湛,在民间被誉为该戏班“当家花旦”。该戏班与易秉宣和费天凤关系密切,因而吴发美一有机会就向易秉宣和费天凤学戏。久而久之,吴发美博众家之长,其花旦角色在当地几乎“无人能敌”。红砂堂戏戏班经常在临近的巫山、神农架、房县、兴山等地演出,其影响力十分大。

吴发美热爱堂戏,堂戏是她的梦想和追求,她参与出演堂戏剧目多达50多部。她演的旦角有其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其表演出神入化,眼、身、形能与角色高度融合,表演入木三分。在民间,吴发美还有“堂戏之花”的美誉。巴东许多著名堂戏老艺人对其旦角表演赞不绝口。其主要代表作有:《楼台会》《山伯访友》《送寒衣》《劝夫》《借妻回门》《鸿雁带书》《柳槐结意》《三赞接妹》等。

廖才英

女,土家族,年生于沿渡河镇白羊坪村。白羊坪是著名堂戏老艺人黄大国和黄大明的家乡,白羊坪是沿渡河堂戏的发源地之一,自古每家每户有唱堂戏的习俗。其祖辈和兄弟姊妹多为堂戏民间艺人。

年,在一次演出时,偶然结识著名堂戏艺人易秉宣(现为州民间艺术大师)和费天凤(现为州民间艺术大师)。易秉宣和费天凤对廖才英的表演赞不绝口,认为她很有戏剧表演天赋,并有意收她为徒。就这样在工作之余,廖才英开始了真正专业的堂戏学习历程,由于从小堂戏表演基础好,因此学起来特别快。在跟随易秉宣和费天凤学习的两年里,廖才英在生角和旦角表演上更加成熟,其饰演的人物活灵活现,极富感染力。7年,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堂戏演出。廖才英是巴东堂戏表演的一线演员,主要擅长饰演生角和旦角,其饰演的角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戏剧唱腔音韵规范、音色甜美、理解剧情能力强、人物塑造与表演控制得恰到好处,戏剧表演基本功扎实。其出演的传统剧目“生角”代表作有:《山伯访友》《楼台会》《送寒衣》《狗头儿催粮》《土台赠银》《王府招亲》等。“旦角”代表作有:《借妻回门》《三赞接妹》《鸿雁带书》《劝夫》《隔碧亲》《嫂子戏小叔》等。

来源于:《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总编

余建军

主编

张继华

编审

谭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