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贡献扶贫智慧中国青年报

新疆和田的夜市里,特色美食、歌舞演绎和旅游特色产品成为点亮夜间经济的“爆款”;国家扶贫干部和返乡创业青年的到来,让吉林汪清重新焕发生机;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手工艺使贵州雷山县走上脱贫致富路;在山西灵丘、湖北建始、安徽临泉、河北丰宁、西藏林芝等地,多种特色产业共创脱贫“新变局”……

在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中国青年报社、网易公司联合出品,中青在线、晴朗一州共同承制,网易严选独家战略支持的节目《乡间的行者》中,脱贫攻坚行动有着不同形式的诠释。

节目将于11月13日在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平台上线,每周三推出1期,王丽坤、张继科、魏大勋等青年演员、歌手、运动员将作为青年观察员,零距离接触、沉浸式体验各地脱贫攻坚的点滴细节及成效。通过他们的视角,节目呈现了基层脱贫攻坚的鲜活场景,描绘了一线扶贫工作者的精气神,展示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甘于奉献青春的昂扬风貌。

同时,网易严选将搭建“乡间好物集市”扶贫产品销售专区,邀请参与《乡间的行者》节目录制的青年演员为贫困地区进行公益推广,在电商平台展示、销售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通过“媒体+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举措。

传统手艺让贫困地区焕发新光彩

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纳克西湾地毯厂,写有“平安就是效益,稳定就是财富”的横幅映入眼帘。

该厂董事长助理麦吾兰·木合塔尔介绍,工厂年产地毯多平方米,产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日本等国,产值达多万元。厂里共有6个扶贫车间,名员工中有名是贫困户。目前,地毯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名员工脱贫。

在和田手工艺人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的店铺里,金子被融化成金丝、金片,捏成各式各样的形状,最终成为一件件精美的维吾尔族首饰。

年,和田市开始实施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的老房子被列入第一批改造计划。“我是党的惠民政策的受益者,原来的旧房子变成了现在漂亮的花园,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我也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徒弟,希望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继续发扬这门手艺,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呵护。”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说。

贵州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因为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禀赋利用率不高,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和非遗传承人的“带富”行动,让“中国苗族第一寨”焕发出新光彩。

老旧的吊脚楼里,绣娘们一边做着手工活,一边唱着苗族歌谣。非遗苗绣手工艺传承人杨阿妮正琢磨着“将手艺变现”。她的想法和当地政府不谋而合。通过打造扶贫工坊、培训刺绣技能、拓展销售渠道,当地政府联合电商企业推动苗绣成为产业帮扶的品牌项目。

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侯天江介绍,把非遗扶贫工坊延伸建在有想法、有技能的贫困户家中;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服饰产品;利用电商资源对非遗产品进行提升和包装;培养非遗人才等做法不仅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也让民族非遗产品走出深山。

食品产业既要“饱口福”,也要“饱钱袋子”

在湖北建始花坪镇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都种着关口葡萄。种植大户李老伯介绍,关口葡萄的品种源于20世纪20年代比利时传教士带来的葡萄苗,后经引种成功,才被广泛种植。发展至今,葡萄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利器。

在建始县,吴苑几年前加入了创业队伍,成为一名将自家餐桌上的可口美食推向全国的成功创业者。

吴苑的外婆和妈妈都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腌制土家腊肉和泡菜的高手,最初只是自己家里吃,后来做起了小生意,一家人靠着腊肉和泡菜成立食品公司,过上了好日子。

斜杠青年、90后马具广在安徽临泉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大学生村官“马书记”,另一个是英语教师“马老师”。最近他有了一个新想法——成为一名“网红书记”,用新媒体渠道,帮助这片土地脱贫致富。

果肉清脆爽口的黄梨是这里的特色,马具广说:“我很早之前就想过建一个专门的微博账号,现在新媒体传播那么快速,我要真成了‘网红’,那临泉的好东西就都能推荐出去!”

将熟透的西瓜瓤掏出,加入调味后的羊肉,烤熟即可享用。在和田夜市,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一天可以卖出30多个西瓜烤肉。

年,和田夜市响应政府号召助力脱贫攻坚,由各乡镇推荐贫困户到夜市就业,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就是其中之一。

和田夜市不仅繁荣了夜间经济,同时解决了户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吸纳上千人就业。团和田区委扶贫干部蔡荣鑫告诉记者,贫困户如果有手艺,夜市便会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并支持其在夜市创业;没有手艺,也可以成为夜市的服务人员。“现在的75家建档立卡贫困户中,80%是服务人员,20%是创业人员。对于创业人员,夜市会配齐基本设备并免去租金,吃、住全免,一般情况下扶贫一年以后,大多数人可以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让脱贫更“精准”

“你们的苦荞晶茶、苦荞壳褥垫等在我的朋友圈里很有名,这次我有机会来到灵丘,自然要参观你们公司,我要为家人购买几件商品。”对于康馨苦荞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卢永青来说,接待各国客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自年起,山西灵丘县政府在农户和企业间牵了线,两方正式开始合作。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得到企业免费提供的种子以及每亩地元的补助;县里出资补贴企业,鼓励企业收购苦荞;企业收购后再加工成苦荞茶、苦荞饮料、荞麦枕头等产品销往各地。

农户陈恒看着颗粒饱满的苦荞说:“我今年种了10亩,公司建立种植基地,为我们提供技术,然后再回收。虽然产量不高,但价格有保证,而且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近年来,灵丘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申请贴息贷款,申报专项补助,帮扶农户及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脱贫路上的“生力军”。

曾经被视作“害虫”的蚂蚱如今也成了村民创收的主力。走进灵丘县赵北乡上红峪村,村前一栋栋白色大棚在地里整齐排开,大棚内成千上万只蚂蚱铺满了大棚中的每一寸土地,密密麻麻、成群成串地在大棚中“飞舞”。

从年开始,赵北乡剑走偏锋,大胆实施蚂蚱养殖产业。“一斤蚂蚱18元,一年两茬儿,一个棚净赚元~元,收入是种玉米的五六倍。”蚂蚱养殖户李新元说。

谈到蚂蚱养殖,赵北乡乡长郭雷介绍,蚂蚱养殖项目投入少、风险小、收益快。乡政府免费为贫困户建塑料大棚、提供虫卵和技术支持。目前共有7个村子参与这一项目,蚂蚱大棚发展到个,覆盖余户贫困户。

经过连续几年的奋战,截至年年底,灵丘全县个贫困村“摘帽”。今年4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灵丘正式退出贫困县。

青年贡献的“扶贫智慧”

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派干部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挂职。90后龚琦挂职大兴沟镇副镇长,协助书记和镇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汪清县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汪清木耳的优良品质,但好品质的木耳没有卖出好价格,品牌价值低、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成为困扰汪清木耳产业的瓶颈。

“要帮助汪清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立足于产业。”通过调研和访谈,了解木耳产业重要性和存在的短板,龚琦和同事为汪清谋划了一条“生态+产业+公益+电商”的木耳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协调电商平台,争取全媒体多平台的助力,成功推介“网红”黑木耳。

汪清县十分重视青年提供的“扶贫智慧”。年,团汪清县委向汪清县政府申请87万元贴息款,为0万元额度的返乡创业贷款全额贴息,通过团属媒体向社会公布并征集有贷款意向的返乡创业青年。延边远山油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敏就是受益者,从韩国回来后,他就留在汪清创业,种植销售水飞蓟。

河北丰宁的王姗大学一毕业就回到家乡,今年已是第四年。说到回乡原因,王姗说自己并不是“贪图安逸”,而是被父亲王明远的创业理念打动——在贫困山区,对濒危的传统老作物进行收集、记录和研究。父女俩会选出优质的老作物进行种植,恢复和传承丰宁传统的老品种,让更多人吃到儿时的味道。

王明远说:“丰宁天蓝水清,非常适宜生产各种优质杂粮产品。现在电商帮咱们把产品销往全国,不仅让全国人民吃到了好粮食,也带动了丰宁脱贫增收。”

以脱贫实效讲好扶贫故事,各地不断探索出一条条具有内生造血能力的扶贫发展道路。政府部门当好企业的“服务员”、贫困户的“管理员”、群众的“引导员”,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越来越多的青年创业者、传承者加入脱贫攻坚的行列,持续发挥青年带头作用,向乡间产业要“含金量”,让更多行业为当地经济赋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