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m.39.net/pf/a_5131648.html
《恩施古村寨纪游》连载之二十二:
郑家园村看天河
初夏,跟几位摄友前往巴东县清太坪镇郑家园村(原桥河村)采风。一路向南,经双树坪,过桥河,沿陡峭的山路盘旋而上,登上倚靠水布垭三里城的白果树坪,走到谭祖顺老人家里。谭家屋后,两根粗壮的紫荆藤,攀缠在二人合抱的柿树上,郁郁葱葱。拾级而上,金银花、红根刺花、牛王刺花、木瓜刺花、白马桑树花等各色花儿喜笑颜开,不时伸出妙曼手臂,挠我们个痒痒。谭祖顺老人步履轻快地走在前头,我们紧随其后,问这问那,刨根究底。
当年人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绝壁天河”,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观光之地
半山腰,一渠清水跃入眼帘,这就是近年驰名全国的水流坪灌渠,被媒体称为“绝壁天河”。
“绝壁天河”是一项人工引水工程,包括水库和灌溉干渠两部分。年8月至年4月,在“打开水流坪,增产百万斤”的口号下,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勘测,按灌溉1.2万亩农田面积的引水能力设计。年11月,成立水流坪灌渠工程指挥部,公社组建17个民兵连,齐聚回龙寺至廖家湾,拉开工程建设序幕。到年3月,历时11年,共投资多万元,用工多万个,在清太坪4万多儿女的艰苦拼搏中,灌渠终于建成,总干渠28千米,解决了恩施巴东、宜昌长阳共4个公社、13个大队、个生产队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水通了,长阳县龙王冲的干部群众,欢天喜地送来了锦旗和谷种,还送来电影《龙江颂》,在村里连续放映了半个月。
“绝壁天河”建设者当年的会战宿营地及厨房灶台
当年修建沟渠的艰辛,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郑家园村有水渠11公里,硝洞岩段是整个灌渠最艰险的地段。修渠共牺牲了14位民工,其中6位是在硝洞岩集体遇难。
修渠设备简单原始,施工条件极其艰苦,报酬就是记工分。没有沙他们就到山下河谷里去背,没有水就到处寻找水源,施工人员经常是饿着肚子干,真是提着脑壳拼命!
水流坪灌渠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勤劳勇敢的巴东人民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水渠
为了在绝壁上打炮眼,他们发明了“站笼子”——用钢筋和木板制作成长五尺、宽二尺五、高两尺的“吊框”。施工时,用粗棕绳把笼子从山上放下去,吊在悬崖上,人站在里面施工。有人作诗,抒发豪情壮志:“站笼挂在云天外,踏云顶天炸明岩。悬崖绝壁炼红心,誓将山河重安排。”
青包岩、刀尖岩、神路岩、香火岩、三里城隧道,全在悬崖绝壁上施工,都跟硝洞岩一样的艰险。整个工程下来,人们粗略统计,用烂上万条大棕绳、几百个“站笼子”,这是何等艰巨的工程啊!
当年修渠人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完美诠释了人民群众的信念、意志与情怀,正如石头上刻写的毛主席语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蜿蜒曲折通往郑家园村的旅游公路
望着眼前两位八十高龄,却依然神采奕奕的修渠英雄谭祖顺和李立老人,让人感到他们身上都有一股特别的精气神儿。我说,你们真是不容易,了不起啊,向你们致敬!
李立老人说,时代不同嘛,那时候各方面的条件只有那么个样子,有什么办法?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都是一视同仁。也好,你看,我82岁了,老谭也80岁了,我们的身体都还可以吧?这就是年轻时住水流坪工地十一年,锻炼出来的。
从绝壁上下来,谭老讲起银杏树与谭门先祖佘氏婆婆的故事。鹰氏公公、佘氏婆婆墓就在离银杏树不远的地方。
眼前这棵银杏树多岁了,位列“中国十大最美古银杏”榜首。它周围生长着56棵小银杏树,就像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都是56棵树上的叶片和果实啊。
中国十大最美古银杏之一的“清太5号”,其树龄超过年
佘氏婆婆墓,是谭姓祖先的墓葬
绝壁天河,千年紫荆藤,银杏树王,银杏生态园,锦鸡口灵泉,不仅为郑家园村装扮了美丽的容颜,更是铸就了纯洁的灵魂和不屈的精神。如今,这片人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用简单的方法、原始的工具,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地方,又在上演一出出精彩的好戏——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精准扶贫顺利推进……
行走在这块英雄的红色土地,感受着清新绿色的气息,涤荡身心,洗礼灵魂。
(文/田文凤图/谭显爱)
小贴士:郑家园村位于清太坪镇东南,属清江流域生态保护区,与水布垭镇“巴人故里”三里城相邻。离清太坪集镇8公里、野三关高速出口30公里。这里有磨刀河峡谷风光、全国最美古银杏、闻名全国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流坪灌渠、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佘氏婆婆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谭氏家族墓,还有神路岩、神柱岩、锦鸡水天然泉、施宜古道等景点。集镇至绝壁天河旅游专用公路、旅游公厕、灌渠博物馆、文化广场等项目正在建设中。现有农家乐5家,可解决吃住问题。
(图文来源:《恩施古村寨纪游》一书,武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