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妇联新闻,作者姚鹏
中国妇联新闻
中国妇联新闻
11月29日《中国妇女报》的第五版
“乡村振兴”周刊栏目刊发文章
《让农民增收,是科研的最大动力》
报道了湖北省农科院女专家群体
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事迹
培育蔬菜、水果和粮食新品种,驻点山区推广农科新技术,不遗余力让科研成果应用于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湖北省农科院女专家群体,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推进湖北“三农”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11月19日,湖北省农科院“健康蔬菜创新工场”的大棚里暖意融融,大片无土栽培的生菜生长旺盛,绿意盎然,让人仿佛瞬间从深秋走进了初春。
大棚里,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凤娟正在和几位同事为生菜拍“抖音”视频,鲜嫩的生菜叶子,摘下来就可以直接吃,嚼起来满口清香。“无土栽培的蔬菜无污染,无排放,还可以按需施肥,自由添加微量元素。”朱凤娟告诉记者。
朱凤娟(左一)在田间察看蔬菜长势
不过,朱凤娟的“本行”其实是高山蔬菜。她和同事们在位于鄂西山区的长阳县开展的高山蔬菜精准试验长达13年,每年进行几百个品种的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海拔多作物分期播种茬口试验。其成果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本人也先后荣获“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湖北五一巾帼奖”“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被基层群众誉为“富民菜医”。
在湖北省农科院,有一大批朱凤娟这样的女专家。
她们当中,有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0余项,先后育成15个小麦和大麦品种,获得1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梅芳;
有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称号的植保土肥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熊桂云;
有收集保存以砂梨为主的梨种质资源、建成世界上最大砂梨种质基因年库,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砂梨研究团队负责人胡红菊等。
胡红菊在指导农民种植砂梨
爱岗敬业、坚守初心,湖北省农科院的女专家群体,在农业科研一线,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推进湖北“三农”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岗敬业,是她们共同的标签
爱岗敬业,是这群农科女专家共同的特征。
朱凤娟的高山蔬菜试验始于年,那年她和同事们到长阳县调研,了解到高山蔬菜产业对于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和填补秋淡市场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但产业存在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增效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便果断决定驻扎在高山蔬菜产区,实地针对技术需求科研攻关。
从那时至今的13年里,她每年有七成时间待在海拔多米的长阳火烧坪乡研究基地,开展高山蔬菜品种、茬口、生态、病虫害及减肥减药技术集成等相关技术研究。
火烧坪乡蔬菜基地位于偏远贫困的鄂西山区,生活及居住条件极其艰苦。最初,朱凤娟只身居住在榔坪镇文家坪村废弃的村委会房屋里,土屋四壁全是灰,水源是一个露天的雨水坑,自己干活做饭,天天吃炒饭;没有电视,也不能上网,经常停电。
由于不同海拔的试验地位于不同乡镇,高山交通不便,很多时候朱凤娟只能租用当地摩托车往返,一路上崎岖颠簸,尘土飞扬,到达试验地后还要在强烈的紫外线下开展工作,脖子和背部常常被烤得通红脱皮。
试验成果的推广同样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年,火烧坪发生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这是一种土传性病害,具有传播快、危害大、根治难的特点,导致好多农户束手无策准备抛荒。正在驻点的朱凤娟免费给发生根肿病的农户提供适合高山种植的非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如甜玉米、茼蒿、莴苣、香菜、茄子、西葫芦等,每天走村串户逐个讲解栽培技术,忙到精疲力竭,唇干舌燥,甚至顾不上吃饭。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得当年准备抛荒的地终于有了收成,随后,她又组织蔬菜公司负责收购,为农户挽回了损失。
由于长期在外,朱凤娟不但没有节假日,连天伦之乐也难以享受。女儿长期住校,从中考到高考都没能在她身边陪伴,更不要说平时的学习辅导、生活照顾,对此,朱凤娟说起来就感到很愧疚。
对于在外搞科研的艰辛,湖北省农科院三级研究员、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砂梨研究团队负责人胡红菊也有着相同的体会。
砂梨是我国南方梨树栽培的主要种类,湖北省种植面积在南方主产区居第三位,仅次于柑橘和桃树。胡红菊年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从事砂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与推广,一干就是近32年。
为了抢救收集我国砂梨及其近缘野生种质资源,胡红菊常常要在荆棘披靡的崎岖山路上跋涉,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先后走过了全国20多个省市。
年8月,胡红菊带领团队成员到长阳县榔坪镇长丰村收集资源。因有段路没通车,只好在当地租摩托车,其间有一条近2米宽的深沟,胡红菊让同事留下,毅然要求司机带她飞车过沟。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胡红菊终于采集到三份宝贵资源。
经过32年的努力,胡红菊带领团队收集保存以砂梨为主的梨种质资源多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砂梨种质基因年库。该基因库支撑了国家“”计划、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为全国50余家科研教学生产单位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为我国梨的长期遗传改良及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种质基础,我国培育的梨新品种近60%的亲本来源于该基因库。
创新果树育种新技术同样是一件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工作。从杂交,到选种、试种、观察,培育一个砂梨新品种至少要花10年时间。做杂交选育时,要一朵花一朵花授粉,还要考虑区域性特点,反复大量试验。有时好不容易做好的试验,因为天气原因,一夜间成果就化为乌有。这些挑战,胡红菊都一一闯了过来。
这些年,她和团队主持选育砂梨新品种3个,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定省地方标准6项。年,“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砂梨种质创新及特色新品种选育”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砂梨特色新品种及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助农增收,是她们不变的初心
帮助农户增收脱贫,几乎是所有农科院女专家都最有成就感的事。
采访过程中,朱凤娟给记者看了一位建始县农户发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