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4721404.html
恩施老警故事
编者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警服几经变换,警徽光芒依旧,勋章依然闪亮。几十年来,从青春飞扬到双鬓染霜,老警们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忠诚履职,维护法律的尊严,守护百姓的平安。勇于担当、矢志不渝,将精神和血脉,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用初心不改的默默付出,践行铮铮誓言。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巍巍武陵山区的警营所队,走近一位位年过半百的老警,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不变的警魂。
人物档案
杨万忠,年出生,中共党员,入党34年。年11月到建始县公安局工作,现为建始县公安局政治处民警。
NOW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37年从警生涯,他将群众安危扛在肩头;5年零9个月的驻村工作,他将百姓冷暖放在心间。从一身干净整洁的警服,到一身沾满泥土的便装,他扎根扶贫事业帮助建始县茅田乡板厂槽村49户人脱贫致富,这位穿警服的“村干部”,成了村民们最值得信赖的人。他是建始县公安局民警杨万忠,也是一位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的“尖刀班”班长,今年57岁的他仍带病坚守在乡村振兴的一线。
用脚丈量与群众的距离
初见老杨,他正从建始县茅田乡板厂槽村赶到县公安局上交扶贫资料。个头不高,话音浑厚,眼神坚定,一头稀疏的头发夹着几缕白发。
交完资料,老杨匆忙回家,看了眼孙子和老伴儿后又立刻返程。
建始县城到茅田乡板厂槽村,山高路远,弯道极多,老杨初次驾驶在这条路上非常小心谨慎,如今,这条路上哪里有弯道,哪里易于超车,他了然于胸。
“驻村近5年,这条路不知来回跑了多少次,已经非常熟悉了。”老杨一边开车,一边回忆他在一线工作的过往。
在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之前老杨一直待在一线岗位,同事口中的他性格坚毅,工作尽责。
上世纪90年代末,建始县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后潜逃。老杨作为办案民警之一,和同事们通宵达旦的在案发地及相邻辖区开展走访摸排工作,一段时间后,终于获取了有价值的线索,将犯罪嫌疑人的可疑藏匿地点锁定在重庆市巫山县。他们紧抓这一线索,全力展开追抓缉捕,在崇山峻岭中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这次的抓捕行动在大山中步行了两天两夜,老杨深知其中的艰辛。“一路翻山越岭,脚上打出了血泡,膝盖疼痛难忍,说到底侦查破案工作全靠两条腿。”老杨说,做群众工作和破案一样,要用双脚去丈量与群众的距离,走着走着与群众的距离自然就近了,也就更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贴心用情做好每件“小事”
老杨从驻村第一天开始就养成一个习惯,一有时间就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辖区的社情,家家户户棘手的问题他都会及时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想方设法逐条“销号”,后来老杨每次走在村头巷尾,大家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帮三组村民向良秀带药”“帮四组村民姜锦英买肥料”“解决三组村民吃水‘难’问题”……翻开老杨褶皱的“小事”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了老杨帮村民们解决的一件件“小事”。
在一次入户走访过程中,老杨了解到,该村三组村民向良秀已年过七旬,常年独居家中,性格孤僻,生活十分困难。老杨了解情况后,他主动将向良秀老人列为自己的结对帮扶对象。
“吃水难”是板厂槽村三组存在的难题,天旱时村民们要到山下或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向良秀的腿也因挑水时不慎踩空摔伤骨折。
看着向良秀老人迈着行动不便的腿,老杨将解决三组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作为迫在眉睫需解决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并和村支“两委”向茅田乡政府前线指挥部汇报。通过多方协调,帮扶资金很快落实,经过20多天的施工,20余户60余人的吃水问题解决了。
“现在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开,就可以用上干净的水了。”73岁的脱贫户李祖荣说起话来精神抖擞。
“每次在笔记本上划掉一笔,就意味着自己又为群众解决了一件事,心里就特别舒心。”当谈起群众时,老杨的目光中流露出浓浓的柔情和暖意,他说做群众工作,就是一个俯下身来解决群众身边“小事”的过程,要将自己融入群众,才能收获群众的满意。
穷山沟变身为美丽乡村
茅田乡板厂槽村平均海拔在余米,山大人稀、交通落后、缺水缺电、信息闭塞,村民精神不振、生活没有盼头,属建始县贫困村。经过脱贫攻坚,昔日的贫困村,今朝大变样。
走进板厂槽村,峡谷流水潺潺,山间云雾缭绕,一栋栋房屋在山间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盘山公路通村到户,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干净清爽……如今,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发展更加兴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板厂槽村的变化,离不开驻村“尖刀班”的克难攻坚,也离不开老杨的默默付出。年1月,老杨从三里乡中坦村来到茅田乡板厂槽村,担任驻村“尖刀班”班长,继续吃住在村,与村民同吃住,同劳动。
“产业兴,村民才能富起来。”老杨深知村居环境得到改善,就要带领村民探索致富的新路子。在老杨和驻村“尖刀班”的共同努力下,该村的产业越来越多元化,六月雪梨、葡萄、玉皇柚、清脆李和禽畜养殖产业发展迅速。老杨不仅多次请来专业技术人才为果农们培训养殖技术,还想方设法帮助果农们打开销路。
“我家种了一亩多葡萄,养殖了30多只羊,去年一年挣了3万多元。村里有了好产业,我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日子肯定越来越好。”73岁的吴修万乐呵呵的说:“还有互联网,以前想都不敢想,打个电话还要找信号,现在有了4G网络,还可以和家人视频咧。”
5年多扶贫工作,老杨走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访遍了村庄农舍,村民们和他渐渐熟知,把他当成亲人。
村子脱了贫,老杨却检查出慢性阻塞性肺炎,医生一再叮嘱他住院治疗,不宜到高寒山区长期工作,但老杨坚定的说:“脱贫是起点,不是终点。趁自己还干得动,争取在乡村振兴中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谢露
原标题:《从破案民警到驻村“尖刀班”班长,杨万忠37年守从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