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bdfyy999.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14所部省合建高校统筹人才、学科等优势资源,精准对接贫困县实际需求,举全校之力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落地到贫困地区,推动各类资金、项目、管理等要素向贫困县聚集,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国特色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聚焦教育扶贫,助推教育均衡补短板
各高校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目标任务,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帮助贫困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实施“推普项目”,创新推行远程课堂、双师课堂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助力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
清华大学依托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全国多个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构建覆盖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网络。通过面授和远程方式,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乡村教育和乡镇产业等各类人才万人次。每年组织中外师生赴贫困地区开展暑期支教实践,累计余人参与,足迹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扶智”、造血赋能的关键作用,在公费师范生培养、“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志远计划”、“启航计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时代“强师”计划,强化与地方的合作办学和对口支援,从招生、培养、就业和终身服务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中西部边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乐教、适教、善教的高素质师资。
北京外国语大学创新“推普项目”实现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为少数民族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中华经典诵读和相关法律宣传等活动,帮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科技大学聚焦控辍保学、助教兴学、捐资助学,逐步形成了“以机制和基地建设为基础、教师培训与激励为保障、学生资助与培养为依托”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打造了若干教育扶贫品牌,被评为“年度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致力让云南南华县每个孩子都享受良好的教育,采用线上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培训教师名;组织附中附小教学专家赴南华县实地指导中小学建设;选派3名优秀研究生赴南华县支教;开展“大手拉小手”线上支教活动,名师生志愿者参与,支教总时长余小时,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北京林业大学针对内蒙古科右前旗基础教育弱、科技力量薄的问题,开展“林翼计划”教育帮扶。共派出41名大学教师、50名研究生连续七年深入当地10所偏远农村学校长期扎根,累计授课多课时,覆盖学生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名,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智力帮扶平台“中传书院”,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辅导与培训,累计培训人次。建立“中国传媒大学科右前旗教育实训基地”,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支持,选派4老师、24名学生参与支教帮扶,首期带动四所学校开展特色化教育。开展“守望相助,艺聚前旗——中国传媒大学赴科右前旗教育帮扶汇报展演”,与全旗50所学校的教师代表们进了广泛而深入的经验分享与教学交流,专业、深入辅导当地美育教育。
中央财经大学投入、引进资金.3万元,实施甘肃宕昌县玉岗村幼儿园、太阳能路灯、中小学厕所改扩建及梦想中心、爱心图书室、在线课程、图书、奖学奖教金、校服捐赠;选派3名支教成员赴宕昌县支教,挂牌“优质生源基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连续7年培训乡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上千人;投资万为贫困地区建设远程直播教室;选派5名干部挂职、7名教师和32名研究生支教;设立“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项目,培训13个省19个县名教师。
南开大学与校友共同出资近万元,在甘肃庄浪县分批建成46所“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将最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送到西部贫困学子身边,使一度厌学辍学的学生“心”回校园,使全县3.5万余名中小学生受益。
天津大学围绕“有辍学风险的孩子,怎么能够留得下、留得住”的问题精准发力,通过建设1个远程教育平台、成立1个“兴学之路”教育基金、建立5个“1+1”结对帮扶机制,打造“北洋薪火计划”“北洋梦想教室”“智慧云课堂”“留筑梦想夏令营”4个教育扶贫项目,将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全县4万名中小学生,有力助推了甘肃宕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兴学之路”社会实践项目,建立个乡村实践基地、个梦想教室、一对一帮扶个留守儿童、开展项扶贫产业项目,开展场教师培训。
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通榆县合建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系列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探索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优势资源,为通榆县中小学教师定制全学段、全学科的优质线上培训;依托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对通榆县幼儿园骨干园长进行培训。
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筹措经费.12万元,用于“丽江市永胜一中教育信息化提升项目”“上外资助丽江市贫困学生基金”“丽江市干部和教师培训项目”。向丽江58所初中和15所高中图书馆捐赠书籍约3万册,丰富师生阅读资源。
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动员民主党派、青年学生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校内外力量,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校九三学社向安徽灵璧县虞姬乡灵光小学捐建1间价值近10万元的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在校学生积极参与义务网络支教,发起灵璧儿童微心愿认领活动,共募集爱心物品5万余元,受益儿童名;新浪扬帆公益基金、北京蔚蓝公益基金等向灵璧县中小学捐赠图书、学习用品等价值余万元。
合肥工业大学针对安徽灵璧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等特点,探索出深受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扶贫典型特色,即校县合作兴办“合肥工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努力建成皖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地。该分院的建设,被灵璧县委县政府称为“灵璧人民手中的一张亮丽名片”“灵璧县委县政府招商选商和引资引智的亮丽名片”。
山东大学投资万元援建河南确山县老臧庄小学一栋18班综合教学楼,已于年正式投入使用;-年,培训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共计人,选派支教研究生18人;山大附中结对帮扶老臧庄小学;设立“山东大学优秀贫困生助学金”、“教师关爱基金”,捐赠高标准办公、生活设备;持续关爱留守儿童,组建学生“助梦”团队开展“学涯陪伴”,一对一远程课堂教学、心理辅导、情感陪伴,已覆盖0余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打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育培训新体系,结合内蒙古科左后旗实际情况,实施线上线下“双线联动”,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干部在线学习网”在线平台保障远程培训,实现了培训学习常态化;通过开设直播课堂“云讲座”,实现学习定制化;通过线下面授培训,保障学校效果最优化;共建“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党员干部人才培训基地”,确保教育帮扶机制化。
武汉大学累计投资余万元支持湖北恩施市援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软硬件。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水平,采用送出去、走进来的方式累计培训骨干教师余人。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组织恩施市一中师生来武汉参加“樱花诗赛”活动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湖北营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恩施中小学进行各类知识讲座。经过多年的帮扶,恩施高中已是学校在湖北省内第二大生源基地,恩施市一中本科上线率大为提升,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武汉理工大学以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累计选派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到贫困地区从事教育帮扶工作,在这个队伍中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一批先进典型,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银奖。同时引进中华慈善总会“关爱青少年健康”项目,向陕西石泉县教体科技系统捐赠价值万元的物资。
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发挥教育优势,全力支持4所西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在新疆博乐、云南牟定、大理和四川凉山合作举办附属中学,对江西上犹、贵州从江开展教育帮扶,将优质资源辐射到贫困地区,为乡村振兴洒下希望的种子。
华中农业大学实施本禹志愿服务队“四大工程”教育扶贫行动,通过“甘露工程”培育一批基础教育骨干教师,通过“春风工程”输入一批专业人才,通过“活泉工程”造就一批乡土能人,通过“志青春工程”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建始县“造血”功能。该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西南财经大学实施“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和“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覆盖四川、云南五市州15个区县、7.2万户贫困户、9.3万名贫困学生。激励6万多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余元,学生成绩显著提升。两个项目在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均获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西南交通大学根据甘肃秦安县需求,引入社会资金购买价值万元的车辆,有针对性解决了秦安各教学园区之间教师通勤问题。在秦安县开展同课异构培训。
电子科技大学从教育扶贫的软硬提升出发,找准“薄弱点”。建设覆盖贵州岑巩县30所中小学英语“空中课堂”、“两地三端”的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近万名岑巩学生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并深化校地9所“中小学联盟”共建,先后开展各类教师培训余人次,助力岑巩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个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位居黔东南州第一。“电子信息+教育”入选年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并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西安交通大学西行雪莲同心雪域项目团队已连续四年扎根西藏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区—山南地区桑日县绒乡卓吉村、扎巴村以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德庆村、曲水县聂当乡热堆村。年以来,通过调研藏区现状,精准匹配藏区需求,利用综合性大学平台优势,全方面服务藏区发展。目前包含藏族在内的各民族不同专业的余名大学生面向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语言培训与文化支教,对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帮扶与扶贫政策宣讲,超过名适龄学童和超过人次贫困村民受益。
陕西师范大学大力弘扬“西部红烛精神”,以“双向交流、标本兼治”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云南省景谷县在、连续两年高考中连获历史佳绩,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提升至55人,景谷一中从倒数跃升到普洱市10个县区中的第三名,改写了当地贫困学生考不出大山的历史面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持续实施“一院一校一品”帮扶行动。年起,学校组织二级学院与陕西蒲城县农村学校开展有组织的结对帮扶,围绕扶智扶志,创新开展了机器人进校园、筑梦研学、中小学创客、等品牌帮扶活动,每年开展活动余次,惠及农村学生2万余名。各学院党政领导、专家教授、党员干部、青年教师、学生骨干累计0余人次参与,捐赠各类物资设备超过万元。建设12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科创小屋,并为每间小屋配备博士生作为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创客培训,累计受益学生1万余名。
二、强化智力扶贫,开好脱贫攻坚药方子
各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聚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北京大学设立公共管理硕士(贫困治理方向),为脱贫攻坚战一线的优秀人才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准教育平台。学校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福建宁德市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与宁夏闽宁镇围绕扶贫开展经验交流。学校统筹云南弥渡县两级干部培训工作,面向县级领导干部开设“北京大学弥渡讲坛”,重点介绍最新的发展思维和管理理念,面向村级干部开设“博雅耕读乡社”,邀请党建、电商、医疗等领域的一线专家到村授课,解决村组干部实践性知识不足问题。
清华大学在全国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乡村,针对性布点,在全国14个省份19个地区设立工作站,改造设计完成闲置房屋2.5万平方米,引入政府及企业各项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组织60余所大专院校余人次师生,组成支队伍,在工作站驻点开展站点建设和公益实践。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天;完成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余份,走访调研村落余个,完成调研报告累计达.5万余字,培训乡村建设志愿服务骨干0余人次、乡村干部与村民2万余人次。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各领域专家教授赴云南兰坪县考察调研,提炼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相关报告获国务院扶贫办批示。积极参与兰坪县“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成立课题组,参与怒江脱贫攻坚经验与模式调研工作。学校扶贫研究院长期参与精准扶贫政策研究和考核评估工作,已编写及出版专著9部,在著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年脱贫攻坚奖评选中获评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内首个教育领域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下设中国扶贫研究院和农村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专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研究。十八大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16次,完成省部级课题项,上报重大政策研究咨询报告份,60余项成果被基本采纳,参与多个贫困县的考核评估,组织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实地监测,培训扶贫系统领导干部余人次,召开扶贫领域研讨会20余次。
北京交通大学发挥特色优势帮助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制定交通、旅游、物流发展规划等10项,形成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滚动支持地方发展的模式,填补了科左后旗旅游管理空白,使旅游市场更加规范。
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现场教学与“云学习”相结合方式,先后完成17个大类、门、个学时的培训课程,累计培训余人,“志智双扶”带动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解困”的信心,增强“自我脱贫”的底气,提升职业技能素养。
同济大学通过实施“规划先行”系列帮扶行动,推动云南云龙县逐步形成以总规为基础,“多规合一”为统领、城乡一体、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减免规划设计费万元,优化交通规划,助推云龙实现高速公路“从0到1”“从1到4”的突破。重塑旅游规划打造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天然太极景区和诺邓火腿小镇,实现旅游收入的逐年递增。选派余人次的规划设计团队,投入建设经费万元,打造永济新桥、公共厕所、村民议事中心、道路硬化、村道亮化等一批特色扶贫项目。牵头成立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华东理工大学在云南寻甸县援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阳光关爱小屋”。在上海举办寻甸党政干部培训班、中学校长专题班、团干部专题班、电子商务等培训班。成立华东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寻甸学习中心。组织师生开展教育、科普、环保、社会治理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成立寻甸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设立脱贫攻坚实训基地,启动实施“设计点亮乡村”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方面的优势,组织相关专家,深入“三区三州”地区,实地调研各级各类学校百余所,撰写的7篇咨询报告获中央或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采纳。参与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承担乡村教育研究多个国家级课题,承担中西部多个省份及相关地市县的教育发展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注重扶贫与育人相结合,连续12年开展“千村调查”,组织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探索形成了一套融国情教育、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大学强化思想文化引领,打造“农民青年讲习所”、“南大论坛双柏开讲”、“南大双柏大讲堂”等一批思想文化品牌活动在双柏落地生根。其中“农民青年讲习所”开设“譞书记讲党课”系列课程,为和平村、普岩村干部群众开办讲座20余场。”南大双柏大讲堂”先后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教授赴双柏县现场讲课,覆盖新工科、新闻宣传、思政、心理等各个科学文化领域,受益党员、群众余人。
东南大学发挥城乡规划、交通工程等学科优势,凝练专业特色,为云南南华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帮助编撰《南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南华县综合交通规划(-)——工作大纲及居民出行调查分析》《南华县依黑么村农村公路工程设计方案》等。协助南华县编撰全域旅游规划,帮助楚雄州编撰工业大麻产业园区规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晨晖计划”,联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特级教师,对云南施甸县中小学名教师开展多期远程网络培训及现场培训;联系保山学院,对施甸二中的体、音、美师资开展帮扶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云南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进一步优化为“”一体化全域发展策略,即1套顶层设计、5大落地平台抓手、10项产业推进行动,制订三年行动方案,规划路线图和施工图,为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庆大学建立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选派40余名专家开展各类培训班55期,累计培训人次;斥资余万元设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累计建设近门优质网络课程,对名在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提供定制化网络学历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创新升级“三团一队”智力扶贫体制机制。继续优化学校20个基层党委书记组成“书记帮镇助力团”、名教授组成“专家教授助力团”、5批次76名博硕士研究生组成“研究生助力团”和陕西合阳县名“本土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的“三团一队”模式,将智力扶贫力量覆盖至每个镇办的主导产业,做实做细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共示范推广新品种个,推广实用技术60项,培训各类人员人;招商引资8万元,引进帮扶资金0余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万元,助农增收5余万元。
南昌大学成立江西扶贫发展研究院第三方评估团队,深入贫困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承担全国11个省多个县的精准扶贫评估考核;成立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运用核心技术,推广稻虾、稻蟹、稻蛙、稻鰍、稻鱼模式,帮助户超0人脱贫;成立江西发展研究院瑞金研究中心,连续4年举办主题论坛,为瑞金市经济发展把脉问诊。
海南大学组织举办培育新型农民、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带头人的培训班,以理论+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帮助村民掌握生产技术,激发村民产业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近五年来,海南大学依托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平台,培训地方性工作人员人、农民86人。
三、深化科技扶贫,助力经济发展拔穷根
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动员广大专家教授走进扶贫一线,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等,提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
北京邮电大学印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组织专家教授团队编制《长顺县信息化发展规划》。举办北邮—长顺科技文化周活动,助力长顺县成为贵州省首个启动5G建设的县市。积极协调行业内优质企业资源,筹措建设资金.6万元,推动建设“智慧长顺”项目。组建专业师生科技扶贫团队,打造农产品订单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为长顺县神泉谷景区打造“智慧神泉”旅游导览系统,目前已稳定投入运行一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余人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充分发挥资源环境领域学科与人才优势,牵头10所高校组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聚焦“生态扶贫”,在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合力攻坚。
吉林大学累计引入扶贫资金万元,利用”快速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技术”,改良盐碱耕地亩,实现玉米最高增产斤/公顷,增产率19.8%,每公顷净增收元以上,累计带动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东北林业大学依托“百人教授服务团”持续开展科技扶贫,利用.1万元资助31项科技扶贫专项项目,争取省科技厅扶贫资金85万元,支持9项技术转化项目,教授团根据县乡村实际需求,直接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等工作,为黑龙江泰来县农户小院经济、合作社经济注入新技术新成果。
南京农业大学为贵州麻江县引种新品种“宁粳8号”,改进“麻江锌硒米”品种结构,红蒜良种繁育解决“麻江红蒜”蒜种退化老难题,帮助建设“药谷江村菊花园”,打造科技旅游扶贫新招牌,吸引游客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
中国药科大学成立“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万元,先后资助近百位专家教授开展课题研究40余项,成功助推陕西镇坪县黄连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开发菊芋降糖系列产品、天星米面包、中药护眼眼罩、金丝皇菊凉茶等系列健康产品。
中国海洋大学聚焦云南绿春县优质茶叶优势资源,精准科研立项、精准技术指导、精准设计策划,为绿春茶发展提供“技术+专家+人才+策划”一条龙精准发展指导,从品种保护、种植管理、精深加工,到打造品牌、精准营销,多措并举、全方位全过程支持绿春茶叶产业发展。
云南大学自主研发的多年生稻技术已在云南省14个州市74个县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多年生水稻达7万多亩,该技术使水稻生产只需种植一次即可连续收获2年以上。在云南临沧市投资改建30座具有云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节能烤房,使烘烤成本从传统烤房的4.5元/kg干烟叶降至2元/kg。该项目获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新疆大学积极打造核桃疏密降冠暨林下产业发展示范田,推行林果、蔬菜“一村一品”计划,种植万寿菊、红薯、辣椒、豇豆、马铃薯、土豆等特色作物。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养鸽合作社、蔬菜合作社、打馕合作社等。
广西大学成立农牧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筹办“乡村振兴”学校,建设16个“科技小院”,举办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为地方培养了农场主学员、农业技术员、农技推广人员多人,积极发展桑蚕种养、中草药种植等示范项目。
石河子大学建设2个科技特派员专家分布式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近人次,深入到40多个兵团团场和地方县(市)开展科技服务,带动当地新增产值近10亿元,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项,建立科技示范点个,在兵团和地方8个贫困团场(县)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宁夏大学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特点布局科研项目,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指导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选派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服务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一线,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
四、聚力产业扶贫,打造农村脱贫新引擎
各高校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帮助贫困县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专家教授、科技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专业力量,深入贫困县,建设科技产业园、打造产业核心示范区,壮大集体经济,建设扶贫车间,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间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助推扶贫县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
中国农业大学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等平台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云南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交产业报告4份,引进新技术7项、蔬菜新品种45个,培训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人次,培训农民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余人次,辐射带动区0余亩。
北京化工大学以宝龙山工业园和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为引擎,在当地成立北化科技扶贫产业园,举行三届科技扶贫项目对接与招商推介会,搭建学校-旗县-企业科技产业对接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科技送上门”服务,为当地政府和园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服务。投入经费万元,联合协作单位完成宝龙山工业园区规划项目和规划环评项目,组织“教授服务团”研发科技支农扶贫项目8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因地制宜打造县乡村三级特色产业体系,帮助广西都安县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打造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称号,打造“党支部主抓+合作社运营+产业带头人管理+贫困户参与”的合作模式。帮助龙湾乡立足自身水土优势发展“贷羊还羊”,解决传统养殖业“小散弱”的突出问题。帮助琴棋村发展“跑山鸡”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年的3万元增长到年38.1万元。
中国政法大学投入万元推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海天沙棘产业园项目建设,为万亩沙棘林套种蒙中药材基地配套电力设施,已带动61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投入3.9万元奖补资金,鼓励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助力贫困群众转变生活习惯、改变精神面貌,实现户均节支增收元以上。
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千方百计强化云南剑川县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绣等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使剑川手工艺品走出以木雕家具、石狮等大件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以多样化、多元化、轻巧便携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大连理工大学积极对接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促成年产5GW单晶硅棒建设项目落户龙陵硅基产业园。为云南龙陵县引进稻田蟹养殖试验项目,预计亩均蟹增收2元,总产值50万元。帮助龙陵县核桃坪村建立“佧佤翁”品牌,注册国家商标,帮助设计外包装,规范产品生产线,取得小作坊备案登记证和检验检疫证。
东北大学将电子商务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搭建“电商服务站”,举办“田园电商论坛”,孵化多家企业,拓展对外窗口。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专家团队,大力扶持魔芋种植、百香果、蜂蜜、姬松茸等产业,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河海大学注重产业资金投入和资源引进,捐资万元分别用于陕西石泉县经济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石泉县高效蚕桑产业示范项目”、池河镇五爱村农产品深加工厂建设、贫困户种养殖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认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引进优良蜂种、建设蜂蜜加工厂、注册蜂蜜商标、引导产业发展等;引进企业投资0万元发展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举办石泉县招商引资、农产品推介会,成立石泉县招商中心河海大学分中心,牵线11家企业与石泉达成投资意向。
中国药科大学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技术支持等多点发力,引导陕西镇坪县中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以标准化种植为重点,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4个,发展种植面积14.5万亩,带动户药农增收;二产引入普欣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等三家龙头企业入驻镇坪飞地产业园,大力提升中药生产加工附加值,实现转型发展;三产抢抓中药康养旅游机遇,先后引进落地“飞渡峡中药康养小镇”“南江湖康养旅游示范区”两大项目,总投资额近20亿元,全县康养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
浙江大学聚焦云南景东县乌骨鸡、食用菌和普洱茶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产业规划和首席专家体系,指导产业发展。创立“无量菇嫂”“紫金普洱”等品牌,提升附加值。以“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厦门大学依托校友力量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规划占地亩,生产总值占全县15%,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占全园区80%,已成为宁夏隆德县加速产业聚集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收的重要平台。建设厦门大学隆德县电商服务中心、张树村扶贫车间。
华中科技大学捐资万元在云南临沧区蚂蚁堆村建成年产吨标准化茶厂,生产辐射14个村,同时探索出“5+1”管理模式,每年为贫困村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引进校友企业建立“云雾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异地搬迁移民就业安置示范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先后多次与校友企业——保利(珠海横琴)民爆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商谈帮扶盐津县矿产资源开发事宜,经与盐津县商谈,基本确定合作意向,近日即将签订合作协议,预计投入资金3—5亿元。
中南大学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协助做好湖南江华县农业产业布局。引入规模企业,引导村民流转土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生产示范园区+贫困户”等形式,种植亩猕猴桃、亩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园、亩食用菌、亩中南大学蔬菜基地和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增加长期工作岗位余个,年度助农增收余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创业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提高致富带富能力,年度培训江华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余人。
中山大学紧扣“注入科技资源、引入企业资源、抓好消费扶贫”三个环节,为云南凤庆县落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核桃油、茶籽油生产线,助力打造核桃全产业链条;持续两年帮助举办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铸造“核桃技术产业高地”。校友企业在云南临沧市建成茶叶加工厂和0亩茶山基地。年至今直接购买凤庆农特产品多万元,助推凤庆县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西南大学组织茶叶、蔬菜、果树、肉牛、环保等方面的专家近人次,奔赴云南昌宁县脱贫攻坚一线,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培训实用技术人员。与地方共建茶叶产学研合作基地和魔芋、枇杷科技示范基地,引进魔芋科技企业,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精准实施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帮扶项目,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兰州大学累计派出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决策咨询等余人次,依托草学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甘肃定西市引进推广青贮饲草项目,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6万贫困户脱贫,入选第五届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创新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扶持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元;推广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服务旱地农业增产增收;实施“母牛滚动银行”和生态扶贫公益项目带动脱贫减贫。
广西大学引进校友投资7个亿在广西那坡县建设那怀现代生态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投产。产业园采用聚群式生态养殖模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最终打造完整的高品质食品链。
贵州大学紧紧围绕贵州省农村12大特色优势产业,组建由校领导牵头任各专班班长的茶、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12个工作专班,采取“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近9万人次,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带动50余万农户脱贫致富。
内蒙古大学以内蒙古乌素图村红萝卜特色项目作为扶持产业重点,组织专家对村民进行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体化专业培训与技术指导,协助打造具有独特品质的区域品牌。累计培训30人,红萝卜增种60多亩,增产近30%。驻村工作队协助选拔培训村民代表为当地的农民经纪人,带领“跑市场”,建立以呼和浩特市蔬菜批发市场为主,以山东寿光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为辅的两条销售主渠道,积极促成贫困户与该公司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
青海大学依托青海省十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以“三区三州”为优先扶贫区,围绕青海省藏区的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优势产业,通过蚕豆种业培育、青稞油菜和马铃薯商品基地建设、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不断促进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近三年,在全省藏区21个县区推广农畜品种30余个、高效种养技术20余项。累计带动贫困区新增产值68亿元,受益贫困户10万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河北大学继续开展“阿基米德”项目,帮助红小米加工项目进行产业发展指导、包装设计、生产许可认证及消费支持,专家团队指导多个民宿项目开发。
五、开展健康扶贫,提升医疗水平惠民生
相关高校通过发挥医医院作用,帮助扶贫县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协调爱心基金会引进帮扶资金,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提升扶贫县医疗服务能力。
清华大学在云南南涧县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救治工作,逐渐辐射至大理州全州及周边部分县市,累计开展9次筛查活动,筛查先心病疑似患者名,确诊名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减免筛查费用90余万元。引入慈善基金支持医疗费用余万元,支持26个批次、共名患医院成功完成手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由大理州政府、医院和爱佑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支持的先心病救助的“大理模式”,让当地贫困群众基本实现零负担就医,并在全国推广。先心病救治范围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近50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救治余名先心病患者,获得慈善基金支持余万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派出挂职干部、接收进修培训、联合培养人才、组织专家坐诊等方式对受援单位及地区百姓提供健康支持。实施“全国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培训10多个省份贫困偏远地区中医师,培训基层医生30余人次,其中乡村医生0余人次,实现以一人带动一方,开创培养乡村基层中医药人才新模式。
医院及社会资源,形成覆盖全健康主体和健康管理全过程的医疗帮扶体系,“医院深度结对”“医学人才培养”“专家工作站”“互联网+医疗服务”“专项基金支持”构成医疗帮扶“组合拳”,医院为龙头有效带动县域内医疗水平提升,显著改善永平当地人群健康曲线。累计培训医务人员超过人次,县域内患者就诊率提升至90.4%以上。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心”基金累计引进社会爱心资金超过万元,免费救治云南大理、洱源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设医疗管理培训班和执业医师培训班等形式,免费接收对口贫困地区名医护人员到上海学习,洱源县派送的学员参加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到67%,不定期组织专家义诊团赴洱源县开展义诊、讲学等活动。
中山大学积极探索“造血式医疗帮扶”模式,开展“三个一批”建设,医院共同参与,大力培养一批医疗人才队伍、长期派驻一批专家医疗团队、精心打造一批重点科室基地。经校地共同努力,医院手术台次和出院病人数实现“双倍增”,医院,凤庆医疗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
四川大学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指导大病、疑难病集中诊治人次,开展门诊人次,开展远程医疗会诊16例次,手术85例,义诊服务群众人次。开展实施新技术11项,向四川甘洛县捐赠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价值逾千万元,建立标准化村卫生室4个。对贫困地区地方病和多发病开展“靶向治疗”。医院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团队已累计筛查甘洛县在内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2.5万余名,募集救助资金余万元,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1余名,扶持7支先心病介入手术团队,构建西部先心病筛查网络,实现“儿童先心病精准扶贫”全新模式。
郑州大学充分发挥学校10医院的作用,不断加强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医疗事业发展。医院与省内近20医院医院,选派百余名帮扶地医务医院进修学习,累计为扶贫县诊疗近0人次,收治住院患者人次,讲座74次,教学查房次,指导或开展手术37台,救治疑难病例余次。
六、推进消费扶贫,打通农特产品产业链
各高校积极动员教职员工、校友、社会力量等参与消费扶贫,积极推广以购代捐的扶贫模式,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高校食堂活动,探索建设了一批高校“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定期开展农产品进校园、扶贫专柜进校园等活动,搭建电商平台,开展抖音带货直播等,为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贡献力量。
北京邮电大学推动电商“云端”销售,牵头制定电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电商发展五年规划,推动建设电商服务站57个,开通贫困村电商网店39个,实现贫困村电商网店%全覆盖。推动贵州长顺县农产品引入溯源体系,已完成全县7个溯源点的建设,10余款农产品上架至溯源平台试运营。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农产品销售机制,推动贫困户农产品进校园、监狱、超市、医院、机关食堂。
吉林大学将吉林通榆县作为教职工福利品采购基地,饮食服务中心、超市将通榆作为产品供应地。6个校区、0名教职工、78名在校生、60万海内外校友参与消费扶贫。有效利用“扶贫”“e帮扶”等平台帮助通榆县企业销售农副产品。近年来,已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99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3万元。
西南财经大学组织电商专家团队,构建“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帮助云南福贡县、四川美姑县、四川金川县获批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县项目,协调资金5万元,建立三级电商运营体系,建成电商产业园。培训电商从业人员余人次。年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近1亿元。
电子科技大学从供需两端的有效对接着手,找准“联结点”。推进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培训旅游、养殖等从业人员,提升“供应端”品质;订单式采购大米等农产品,举办线下展销会、集中推介会,开展旅游消费扶贫,释放“需求端”潜能;以“高校消费扶贫联盟”和“e帮扶”平台建设为抓手,助力推进形成高校组团式消费扶贫大格局,架起供需两端桥梁。“e帮扶”平台开设线上农产品展销“一校一馆”80个,上线贫困地区农产品款,覆盖20个省个贫困县,联合高校82所,汇聚贫困县电商从业人员0余名,高校志愿者近千名,累积用户18万余人,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余万元。消费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达到1.44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73万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进消费扶贫工作,学校工会系统和后勤部门加大采购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力度,采购与招标办公室先后组织专家赴陕西蒲城、白河开展扶贫产品遴选招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达到3.5万元。定期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进校园活动,在校内超市和学生食堂设立3个消费扶贫展柜,开通运营学校消费扶贫App,动员号召师生“以购代捐”。此外,学校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和校友力量帮助扶贫产品销售。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9万元。
山西大学积极拓展消费扶贫渠道,推行“学校食堂定购”、“职工福利团购”、“驻村干部代购”、“结对单位认购”等“四购”消费扶贫帮扶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
七、加强文化扶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各高校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化等特色学科专业优势,针对贫困县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开展专题研究,挖掘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开展文艺下乡、文化展演、文艺联合创作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北京语言大学实施“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之“名师美育课堂”线上培训活动。选拔专家教授及博士生开展“行书的基本特点和笔法”“写意山水”“钢琴家的黄金时代”“中国传统民歌欣赏与中国声乐技巧”等系列课程,与包括广西都安县在内的河池市7个贫困县结对子,以专业特长助力当地艺术师资培训。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青海化隆中心”,将青海化隆县列为中宣部推进县域文化建设的首批试点。教职工捐款余万元、出版社捐款2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协办年海东市河湟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化隆县二塘乡第一届“生态乡村音乐”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援建图书阅览室2座,捐助各类书籍0余册,价值7万余元。
中央戏剧学院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村”工作,组织师生赴贵州长顺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助排演黔南州“好花红”文化旅游季文艺调演及闭幕式颁奖晚会活动。扶贫干部担任长顺县首部文旅歌舞剧《好运长顺》总指导,助力长顺县获得文艺调演比赛一等奖。学院组织专家为长顺首部脱贫攻坚主题话剧《核子裂变》提供剧本指导意见,驻村第一书记参与演出,获得良好反响。
东华大学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定点培训高校,连续举办七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研培班,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研培刺绣传承人名、非遗管理干部及师资50多人。多名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免费培训学员0余人次,带动近余名贫困户就业。
江南大学投入余万元重点推进“江南大学—贵州从江非遗工坊项目”建设,带动“绣娘”就业,产出文创产品,推动贵州从江县文旅产业发展。设立“江南大学—从江非遗文化传承促进中心”,研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案,并捐出设计作品余件。组织师生赴从江开展文化艺术下乡活动,为群众带去精彩文艺演出。指导学校派驻从江县上歹村挂职干部创建“上歹不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