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让家园更加安全宜居

作者:王辉健林震

《光明日报》(年10月06日08版)

世界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忍受城市内涝带来的各种不便。图为泰国曼谷暴雨导致城市内涝。新华社发

图1:部分海绵城市试点建成项目数量(注:图中数据为作者根据各地年1月至年9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图2:部分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成面积(注:图中数据为作者根据各地年1月至年9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降雨量较同期偏多,7月长江、淮河、珠江流域和黄河上游等地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月北方迎来入汛以来最大范围强降雨,多个省份经历了局地大暴雨,同期南方汛情依然严峻,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现象,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我国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小挑战。

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海绵城市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全国有30个试点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探索,不仅大幅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还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十四五”时期,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治理效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让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拉动内需、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新引擎,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力点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自然、人为,双重因素影响行洪排水

城市内涝的产生,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是局地长时间强降雨及城市建成区濒临水系或地势低洼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建设过度改造自然,占用湖泊、水道、湿地等,导致天然海绵体骤减,原有水系格局被破坏,调蓄分流功能下降;城市规划设计“重上轻下”,重视地上市容市貌、忽视地下排水布局;城市蔓延式扩张,下垫面过度硬化,“雨岛效应”加剧,降雨无法下渗,地表径流增大,城市对雨水渗、滞、蓄、排的能力显著下降;一些城市行洪道上违建、垃圾堵塞管网等现象屡禁不止,影响行洪排水。

今年全国城市内涝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内涝受灾面广,暴雨致涝、洪水致涝、洪涝混合。如湖北建始县由于广润河水位暴涨致城区及多个乡镇严重内涝、交通瘫痪,洪水与雨涝形成混合灾害。二是老城区仍是内涝重灾区。重庆五桥老街7月16日水深超1.5米;阆中老城区7月25日多个区段水深达0.4米;乐清市区8月4日低洼地积水深度接近1米等。老城区开发建设早、排水系统落后、管网缺乏维护、建筑物密度高,一直是海绵城市改造的难题。三是小城镇内涝灾害显著增多。山西平顺县、广西融水县、四川盐亭县、云南河口县、黑龙江省呼玛县、浙江省缙云县等都发生了严重的城镇内涝。

●传统智慧与当代创新

纵观历史,我国早有城市抗洪治涝的有效经验。《管子·乘马》在谈及城市规划选址时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北宋时期修建的赣州福寿沟沿用至今,被誉为千年城市“良心”。“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赣州旧城区至今“雨而不涝”。苏州古城选址略高,又得水利交通之便,利用原有河道并开凿新河,建设八对水陆并列且装有闸门的城门,与城墙连接形成御水泄洪系统,并引水入城,滨水而居,“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低影响开发理念,逐渐将城市排水系统、雨水资源利用、防洪防涝以及园林景观相结合,不仅明确了城市治涝的生态思路,也为海绵城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海绵城市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建设海绵城市,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海绵城市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理念。

●试点城市建设积累重要经验

年和年,我国分两批共选择了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迄今国家层面共发布海绵城市专项规章文件17项,其中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治理的思路,要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并提出,到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目前两批试点已完成终期考核与验收,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例如,贵安新区建立了包括规划管控制度、雨水及水资源管理制度、生态保护制度、运行保障制度等在内的海绵城市制度体系;池州、太原还探索了关于海绵城市的地方立法,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下列城市的建设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武汉——提高海绵韧性。武汉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今年梅雨期长达43天,历经8轮强降雨,但海绵示范区汉阳四新和青山区均未产生明显积水。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地带,雨汛同期,外洪内涝,其海绵城市治理经验主要有四点:第一,“抽”“排”结合,大幅提升应急排水系统抽排能力。武汉中心城区泵站的抽排能力已从年多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今年的1立方米每秒以上,外排泵站数量达55座,已具备支撑中心城区不发生大规模长时间渍水的能力。第二,通过“渗”“滞”实现错峰、缓释、渗透雨水,缓解管网及抽排压力。如经过海绵改造的青山区钢都花园街坊,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下沉式绿地等变身“海绵街坊”,今年整个梅雨期未现明显积水。第三,通过“蓄”“净”“用”,完成海绵系统良性循环。青山区自年至今已增加骨干箱涵10公里,增加蓄水能力10万立方米,在雨季之外,调蓄池存水还可用于缓解干旱,成为市政用水。第四,科学监测、评估与预警。武汉海绵城市监测评估平台涵盖两示范区个点位,实时监测示范区水质、水位、流量、面源污染等数据,同时连接水务、气象、环保等相关数据和指标,对建成前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去除率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预测。截至年年底,武汉已建成海绵城市面积.5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7%,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上海——智慧化、精细化、常态化。上海是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过四年探索,为超大城市提供了“精细化智慧防汛”与“常态化海绵建设”的经验范本。在精细化智慧防汛方面,上海于今年6月1日入汛第一天启动了“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将气象、公安、路政等多部门信息与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一网统管”与智能调度,达到防汛信息“全、新、准”和防汛处置“快、联、闭”,积水监测的相关数据不仅会实时报警并推送至相关处理部门,还会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