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1298.html引种西瓜摩崖石刻(俗称西瓜碑)
西瓜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州城址的重要文物构成,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柳州城遗址西城墙外,为南宋咸淳年间施州引种西瓜摩崖石刻记事碑,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记录西瓜种植历史的碑石刻文实物。
西瓜碑碑文原图(年拍摄)西瓜碑碑文(加注标点)
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花池,创立接官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内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团西瓜、一种细子儿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种食八十余年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外甜瓜、梢瓜有数种。咸淳五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送,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其瓜于二月尽则埯种,须是三五次埯种,恐雨不调。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口[此字缺失]伯玉谨记。
西瓜碑位于恩施柳州城遗址西门外山脚自发现西瓜碑以来,碑文落款“朐山秦□伯玉谨记”缺失一字及作者秦伯玉的疑问至今没有解决。
种瓜人秦伯玉的“名头”
老原在查阅南宋末期川渝及周边地区抗元历史文献、实物记载和研究资料时,发现位于重庆合川钓鱼城镇西门南侧的一块摩崖石刻与西瓜碑作者秦伯玉密切相关,该石刻碑面长1.28米,宽1.45米,周沿刻有宽0.05米的菱形纹装饰带。碑面下部残存楷书7行,共44字。碑文残文为:“……之地唯合阳为\……此不亦宜乎琳\……復广安军若\……郡有贤城之才\……轫于茲矣咸淳\……日刻\……官总统戍合军马朐山秦琳谨记。”
钓鱼城镇西门(图片源自百度百科)对比镇西门摩崖石刻落款“朐山秦琳谨记”和西瓜碑碑文落款“朐山秦□伯玉谨记”,可以看出,两块碑文的作者都为秦姓,都是淮南东路海州朐山县人,落款都是“谨记”,二者具有惊人的相似和契合度。
从时间上看,钓鱼城镇西门摩崖石刻记载的是咸淳二年至咸淳三年(-)合州军马收复广安军治所大良城和整个广安军(年改为宁西军)的事件。西瓜碑记载的是咸淳五年至六年(-)施州柳州城引种西瓜等事件。前后相差两年,时间上具有高度的连贯性。
今恩施柳州城南门入口有一摩崖石刻,上书“宋咸淳丙寅季冬,郡守张朝宝平削险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讲述的是咸淳二年()十二月施州郡守张朝宝拓路便行之事。
关于张朝宝,《宋史》载:“咸淳五年四月,以安西都统张朝宝、利东路安抚张珏领兵护钱粟饷宁西军,还至水硙头,战有功,诏推赏……咸淳七年十一月,以钱三十万命四川制置司下渠、洋、开州,宁西镇抚使张朝宝创司犒师”。
咸淳二年,张朝宝任施州郡守,咸淳五年又已转任安西(位于重庆西部)都统,咸淳七年()十一月又转任宁西军镇抚使,而宁西军又正是秦琳在咸淳三年指挥合州军马收复的广安军。
同在咸淳五年,西瓜碑作者秦伯玉将军任施州郡守,而宁西军、合州及施州都隶属四川,这种时间空间上的延续对应隐隐显示出接替张朝宝任施州郡守的就是合州钓鱼城总统戍合军马的秦琳。
古人的名字包含名和字两层意义,“名”指的是大名和官名,“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二者大多同义互训,意义相同。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都是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南宋抗元名将孟珙字璞玉,钓鱼城抗元主将张珏字君玉,名和字都有美玉之意。
以伯玉为字,名与玉有关的古代名人也不少,如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的书法家卫瓘,字伯玉,瓘为玉。南朝历史人物陆琼,字伯玉,琼是美玉。南宋初年名将张玘,字伯玉,玘为玉名。
再来看秦琳的“琳”,《说文解字》:“琳,美玉也”,正好与秦伯玉的“玉”吻合,都是玉,符合古人名和字意义相同,互为表里的关系。此外,西瓜碑碑文落款“朐山秦□伯玉谨记”中“秦”与“伯玉”之间恰好空缺一个字的间距,说明作者是单名,与秦琳相符。
综上,老原以为,秦伯玉和秦琳应为一人,琳为名,伯玉为字。“朐山秦□伯玉谨记”即为“朐山秦琳伯玉谨记”,古人文章落款时将名与字合写,是为了表现所记其事的郑重。
秦将军引种“回回瓜”与半生战事
从嘉熙四年(年)北游到咸淳六年(年)刻记西瓜碑,前后跨度三十年,秦琳(伯玉)大半生参与了宋蒙战争,且涉及京西、两淮和川蜀三大主战场。
1.战守京西河南诸郡时期(约-年)
《宋史全文·理宗本纪》记载:“淳祐五年……八月戊辰,以河南诸郡秦琳等八人连年在边,战守宣劳,各进一秩,添差淮东、西兵职有差”。可见,淳祐五年(年)之前,秦琳已是行伍出身,并在与蒙元交界的河南诸边郡(邓、康、蔡等州)战守,该区域为京西湖北制置司所辖区域,孟珙时任京湖制置使。
秦琳的生辰不明,何时从军也无从考证,因其为两淮人士,可能在端平三年(年)孟珙驻守淮西黄州(今湖北黄岗)时投入孟珙门下。《宋史全文》记载河南诸郡八人进秩添差时,唯独提及秦琳之名,应以秦琳之功赏为八人首要,说明这一时期,秦琳年轻果敢,勇武敏锐,屡获功劳,受到孟珙的器重,并举荐其到离家乡更近的淮东任职。
西瓜碑碑文中提到“庚子嘉熙北游”与引种“回回瓜”,老原以为,秦琳在西瓜碑碑文中专门提及庚子嘉熙(即嘉熙四年)北游带回回回瓜,一定是对秦琳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嘉熙四年初孟珙指挥的邓穰之战对于南宋的战略防守来说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秦琳个人来说未必意义特别重大。
南宋名臣、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德祐元年(年)出使元军议和时,著诗《使北》:“自说家乡古相州,白麻风旨出狂酋。中书尽出降元表,北渡黄河衣锦游”。文天祥把使北议和称为北游,那么,西瓜碑作者秦琳的北游也很有可能与使北有关。
《宋季三朝政要》记载:“庚子嘉熙四年……北使王楫来,先是楫请北朝与本国和好,嵩之遣使至草地,与楫偕来,议岁币”。
嘉熙四年,在王楫来宋之前,为了降低姿态,先有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嵩之派遣使者前往北方蒙古草地迎接,然后王楫在宋使陪同下来南宋议索岁币。史嵩之派遣的使者为何人,史料没有记载,但宋蒙通使都是自京湖地区宋蒙边界往来,史嵩之又是时任京湖制置使孟珙的老上司,笔者以为使者或随行人员极有可能出自孟珙军内,时为孟珙部下的秦琳则为随行人员之一。秦琳所说的庚子嘉熙北游应该就是此次随行,是在陪同王楫来宋时将北方蒙古高原的回回瓜种带回。
2.战守两淮时期(-年)
淳祐五年,秦琳调任两淮(淮东可能性更大)。战守两淮时期的经历,宋史无载,仅《贞白先生郑公千龄行状》(元·程文撰)在述及郑千龄之父郑安(生于年,淮西歙县人,年歙县被元军攻陷后,郑安劝请元将勿屠杀乡民并出任元朝歙县县令,年卒)时,对秦琳偶有提及:“至郑君(安),行之益笃……淮帅秦琳闻其贤,辟符离尉,不起”。《济美录·卷一·郡志闻见纪》所载稍详:“安字子宁……周游江湖,遇知淮阃秦琳,置幕下授忠翊郎、宿州县尉,不赴,改辟置幕,以祖母老辞归”。《济美录·卷一·歙令郑君墓道之碑》所载又略详:“郑安……放浪淮汉间,以材勇为淮帅秦琳客,琳用其谋计辄有功,奏授忠翊郎、宿州符离尉,不拜,又辟两淮制置从事,弃而归”。
由上述记载可知,秦琳曾官至南宋两淮制置使,称“淮帅”、“淮阃”。秦琳出任两淮制置使时间未知,据《宋史》及《宋史全文》,淳祐五年至十年(-年),两淮制置使为李曾伯;淳祐十年三月至宝祐五年正月(-年),贾似道任两淮制置大使(二品以上官员出任制置使称为制置大使);开庆元年(年)二月以赵与时为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同年又改任杜庶为两淮制置使;景定元年至咸淳五年(-年),李庭芝(曾任施州建始县令)为两淮制置使(咸淳五年为大使)。而宝祐五年二月至开庆元年正月(-年),两淮制置使为何人,史书缺载,推测秦琳任两淮制置使就是这段时间。
3.战守川蜀时期(-年)
宝祐六年(年),蒙古大汗蒙哥亲征南宋,并率西路大军侵入川蜀地区,一路势如破竹,直到开庆元年()围攻合州钓鱼城受阻。为防止合州失守,南宋朝廷急忙从京湖和两淮调兵支援,先是任命吕文德为四川制置使副使,令其率京湖兵援蜀,又命御史陈寅趣调淮东兵马五万应援。十月,合州解围,吕文德须正式赴任四川制置使副使,并由其兵马更替“频年战御,暴露可悯”的戍蜀将士,但吕文德抗命不遵,十一月便带兵返回京湖,故更换戍蜀将士的应是淮东军马。
从钓鱼城镇西门摩崖石刻看,咸淳二年(年)前后秦琳已在四川合州钓鱼城,而开庆元年至咸淳二年史书并无淮军入蜀记载,秦琳应是在开庆元年随淮军入蜀,此后长期率淮军戍守四川及合州钓鱼城。
《宋史》载:“咸淳二年十一月,利东安抚使、知合州张珏调统制史炤、监军王世昌等复广安大梁城,诏推爵赏有差……咸淳三年二月,克复广安军,诏改为宁西军”。秦琳在钓鱼城镇西门侧面摩崖石刻记录了这一系列军事事件,又有“总统戍合军马”之责,说明其参与了战事谋划和指挥。南宋时期“总统”非官职,而是统率军队之意,如《宋史》:“咸淳十年五月,以高世杰为湖北安抚副使兼知岳州,总统出戍军马”。
秦琳此时或为利东安抚使、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张珏的副职,张珏作为军政主帅,不可能事必躬亲,加上当时戍合的军马大部分为淮军,因此对戍合军马的日常指挥和统领应该是由淮将秦琳负责,故为“总统戍合军马”。又或为四川安抚制置司帐前参谋官或参议官、谘议官等(“……官总统戍合军马”官字前面缺失之字或为“某某官”)或者其他将官,受安抚制置司之命与张珏合守合州,但在军事指挥上不受张珏节制,故也有“总统戍合军马”之实。
咸淳三年(年),忽必烈夺得大元帝位后,再次举兵南下攻宋,并在宋降将刘整建议下,将主攻方向变为中路战场,全力围攻南宋中部最重要的防御枢纽-襄樊要塞群,川东则被暂时搁置,只以非主力部队袭扰性进攻。张珏在款龙溪挫败蒙军攻势后,钓鱼城局势变缓。咸淳五年()左右,秦琳调任四川夔州路施州知州(郡守),率所部淮军驻守施州柳州城,并栽桑养蚕、修建莲花池和接官亭以及种植西瓜和诸果。
秦琳驻守施州之后,是回到两淮还是又到了其他地方,史志文献无载,也无碑文行状可考。秦琳由两淮入川后十多年难回家乡,到咸淳六年题记西瓜碑时,已年过半百。古代武将寿命普遍不长,对家乡朐山的无比思念和担忧加上长期作战的身体创伤让秦琳积而成疾,可能在题写西瓜碑之后不久便病逝于施州。西瓜碑碑文落款中的“琳”字被斫去,有可能是秦琳的部属或者施州百姓在秦琳死后为避其名讳而有意为之。
老原认为,秦琳嘉熙四年(年)带回的瓜种,应该先于淳祐五年(年)前在河南诸郡种植成功,然后又在两淮地区推广,开庆元年(年)以后又在合州等地传播(清乾隆间周澄等修编的《合州志·食货志》载合州物产瓜类有西瓜,或为当年秦琳传播),直至咸淳五年(年)在施州柳州城一带种植。
由于起初的回回瓜种是秦琳嘉熙四年北游带回,对其个人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因此不管这一品种在二十多年的繁殖发展中有无改良变异,都被秦琳称为回回瓜,这不仅仅是区别于淮南本地早先种植的其他三种瓜种,更是代表着秦琳在嘉熙年间出使北方蒙古的个人政治意义以及继洪皓之后又一人在南宋引种传播西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