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8日讯点开华农“助农”直播账号的橱窗,里面有恩施小土豆、黄桃、跑步鸡、恩施手工洋芋粑粑等69件商品,由大学生们亲自当模特,为每个产品拍摄了宣传图。
在第一次直播前,团队成员晒了一下自己的“小”目标:想要打造湖北的“东方甄选”,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有农业科普的、有大学生特色的直播间。一个月后,大家感觉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困难,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最开始我们直播间稳定的流量可能只有十几二十个,到后面我们发现能够到五十六十,快离开的时候,我们能够把流量控制在七八十。曲线是在增长的,所以大家越播越起劲儿,越有热情来做这件事情。”石玉说。
三天卖空一座果园
7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助农”直播团队一行12人来到湖北省建始县邺州镇罗家坝村。第二天就开始了首场直播带货,地点就选在“六月雪”梨园。梨园是当地农民潘贤成老人家经营的,老潘一家几十年全心琢磨梨子的种植技术,是当地有名的果农。他长期向华中农业大学专家们请教,将果园建成大学对口技术实践基地,精心打理之下他们家的梨也打造成为当地独一份儿的“六月雪”品牌,个大饱满、香甜多汁,一件80到元,比普通梨贵一两倍。
华农大学生在梨园直播。
第一次全员上阵,直播团队12人分成直播、运营、视频三个小组,在梨园里边走边直播,每个主播对着镜头,一边介绍梨子的历史文化,一边现场展示梨子的品相。一人高的梨树硕果累累,蓝天青山映衬下,画面效果超棒。“背景有点像假的”,“尤其一位男主播,发挥得非常好,又活泼,又幽默,噌噌往上吸流”,石玉现在讲起来都有些得意,“直播间里一下子就涌进了98个人,这在新手直播里已经算很多人了,很多专业的直播间,一直在线的人数可能也只有十几二十人。”
实践团成员在六月雪梨基地合影。
3个小时的直播,成交量也让他们受到鼓舞,十几单的订货,总额超过0元。更大的鼓舞在后面,整个梨园几十万斤的梨子,三天卖空。“我们其实帮他们卖得不是特别多,但想到这么好的成绩里也有我们的功劳,真有旗开得胜的感觉。”
没有直播,农产品滞销令老农束手无策
团队学生们在厂房直播。
山连着山,路绕着村。罗家坝村是一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小山村,也有着山村的普遍困境,村里人少,种地卖货几乎都靠老年人,碰到农产品滞销经常束手无策。
建始县山村最多种的是土豆,一年收获下来,如果没有精力挑到集市去卖,只能搁在家里喂猪。团队成员姜梓谦说,有次去一位老农家收土豆,土豆卖相特别好,但老人忙于农活,没力气再挑到街上去卖,大量土豆堆在家里。
华中农大学生为当地跑步鸡拍摄产品宣传照。
卖“六月雪”是锦上添花,卖富硒土豆就是雪中送炭了。直播团队很快开始了卖恩施富硒土豆的带货历程。他们先从农民手中现金收购这些土豆,再包装推销,想好卖点,拍好广告,编撰好主打话术,整理好脚本,用完全网络的方式带货,销售后的利润再返还给农民。
石玉算了一笔账,当地的土豆只能卖到1.3元左右1斤,而直播中他们主打“富硒”的卖点,可以卖到19.9元/5斤,除开物流和人力成本5元,土豆价格差不多能够卖到三四元一斤。好东西卖出好价钱,让农民得到实惠,也推广了恩施的富硒土豆,石玉说,“我们去了之后,让他们最起码多了一点现金。几万元的销售额,分到各家各户,切切实实为他们今年的夏天增加了千元收入。”
留下一座“带不走的直播间”
直播生活其实挺苦挺累。一个月,每天都要播,不能断。经过几次尝试和调整,直播时间一般定在每天晚上的8时至11时,每次3个小时左右。为了每天的直播,石玉说,从早上9时就要开始准备,选品,进货搬货,拍预播引流视频,提炼话术,准备脚本,再到直播后的复盘,每晚都忙到凌晨1时。加上今年天气热,男女生分住村里农户家的两间大通铺,洗漱完后,常常要到凌晨两三点。
和当地农民打交道,最大的分歧就是,“他们很多时候没法理解大学生为什么这么大晚上还不睡觉。”石玉笑着说。
直播引起了村里一位大姐的好奇,她常常来到直播间,一面出镜帮着带货,一面跟直播团队交流,学习直播的流程、方法。大姐读过书,识字,只是学历不高,学起来并不费力。“我们教他们怎么说话,怎么注重仪态,还有脚本、话术这些我们整理好的文本也都给到他们。”
从一位大姐,到好几位妇女,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参与到直播当中来。“其实直播没有那么难,农村人并不闭塞保守,他们也看也玩短视频,也有自己的号,直播无非在原来刷视频的时间里,抽一段时间加一个直播,但这种‘带不走的直播间’可能对他们的帮助更大。尝试着去播,一定会有收入的,比什么都不做,肯定强。”(长江日报记者周劼陈晓彤通讯员蒋朝常)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