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在巴东巴东皮影戏

为营造非遗保护浓厚氛围,我县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特色价值、发展过程、主要传承人进行解读,通过“非遗传承在巴东”栏目不断展现巴东文化魅力,以巴东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巴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天推出第四期《巴东皮影戏》。

《巴东皮影戏》

巴东皮影戏在民间又称“皮褡褡””或“皮影子”,广泛流传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以官渡口镇、溪丘湾乡、沿渡河镇、巫山县、神农架下谷坪乡为流行主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因素,巴东皮影戏不同于我省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唱腔和曲牌。江汉平原地处荆楚腹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皮影艺术的表演风格融入了当地的渔鼓腔、汉剧、楚剧、花鼓戏等唱腔。巴东皮影戏以巴东堂戏的“小筒子”唱腔(南路、北路)和“唢呐腔”为主(部分区域也流行“大筒子”腔),曲牌有北路的“导板、一字、二流、扣板、高腔、茶调子”;南路的“导板、一字、二流、香罗带、七句半”等。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式。很多民间艺人既会演堂戏又会表演皮影戏,因此,在民间巴东皮影戏和巴东堂戏有着孪生兄妹之称。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巴东皮影戏的音乐唱腔也吸收了本地的民间山歌小调、薅草锣鼓等音乐体系的精华,其艺术性和表演风格有着本区域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

巴东皮影戏

巴东皮影戏的表演以巴东方言为主,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演出班子一般由四人组成(也有三人或五人),演出时,职责分工明确,负责举“皮影子”表演的艺人,被称之为“拦门”(又称为“拦门打签”或“提影子”),负责音乐伴奏的艺人被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乐器主要以京胡、二胡、唢呐为主;武场乐器主要以锣、梆子、边鼓、钹等民间打击乐器为主。皮影艺人演出时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参与故事情节的对白、说唱和主唱等。巴东皮影戏常年上演的剧目大多为传统古装戏,现代及当代内容的戏折较少,其经典传统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穆柯寨》《穆柯寨招亲》《秦母祝寿》《三下南唐》《九焰山》《摩天岭》《双富贵》《满堂红》《满门贤》《五子贵》《东吴招亲》等。据老艺人讲过去皮影戏的表演没有专门的剧本,只有一个“杠子”(民间的说法,意为“提纲”),表演者根据“杠子”的内容,再由师父口传心授,日积月累而成。后来,经过著名皮影戏艺人李有海(已故)的整理,民间流传有“李有海版”手写剧本全套(包含常演剧目折)。

堂戏著名艺人谭文碧在演唱皮影戏唱腔

巴东皮影戏的“皮影子”多用牛皮制作,由皮影艺人手工刻制而成,生、旦、净、丑角色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早期的巴东“皮影子”多以黑白为主,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皮影艺人制作工艺的提高,彩色的“皮影子”在巴东也较为常见。

皮影戏幕后的“拦门打签”

皮影戏文场乐器唢呐

皮影戏武场乐器打击乐

三人编制的戏班在表演传统剧“双富贵”

皮膨戏艺人在准备演出

皮影艺人演出前整理皮影

在巴东的农村地区,只要主人家请,或是哪儿有什么喜事、大事,都会有皮影戏班的演出,由于戏班人少,聘请唱戏的成本并不高,所以皮影戏在农村非常受欢迎,受众面很广。巴东皮影戏是我国皮影艺术体系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分支流派,其遗存的多个剧目具有研究和欣赏价值。巴东皮影戏的发展聚集了多元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元素,音乐唱腔和曲牌极具地方特色。其口头文学艺术是巴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真实的写照,对三峡地区传统戏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具有永恒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巴东皮影戏是三峡地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蕴含巴东儿女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是加强民族团结,研究长江中上游、三峡流域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年,巴东皮影戏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田楚龙在戏中演奏打击乐板鼓

巴东皮影戏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田楚龙

田楚龙

汉族,年7月出生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石喊山村,巴东县戏剧家协会皮影戏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田楚龙的父亲田广明在少年时期就跟随巴东著名皮影戏艺人黄大明(已故)学习皮影表演,并常年跟随戏班演出,算得上是黄大明最为出众的弟子之一。受父亲的影响,田楚龙在读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皮影戏。由于接触得早和记忆力好,父亲口传心授的皮影“杠子”田楚龙能背诵很多。父亲是田楚龙皮影生涯的第一任老师。年,父亲带着田楚龙拜著名皮影戏老艺人黄大明为师,正式学习皮影表演艺术,三年后开始单独表演。20世纪80年代,是巴东堂戏和皮影戏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看皮影戏和堂戏是日常老百姓最大的精神享受。年,田楚龙组建沿渡河镇白羊坪皮影戏戏班并任班主。田楚龙的戏班在当时非常受群众欢迎,很多老艺人对他的评价是“年轻、脑袋瓜子灵、反应快”。经过长时期的勤学苦练和长期的演出经验积累,田楚龙具备过人的皮影表演功底和悟性,他能一人同时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能灵活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和唱腔。从打乐器坐“桶子”,到文场、武场的乐器演奏、人物对白、唱腔都能胜任,有民间艺人常说的“全侉子”之称。田楚龙能根据剧本和剧情准确塑造和刻画人物,其唱、做、念、打丝丝入扣,浑然一体。更具特点的是田楚龙的唱腔独特,由于年轻,他的中气足,其声音洪亮,音色饱满浑厚。在演唱技巧上他与上一辈老艺人有很大的不同,他能根据剧情的起伏而巧妙把握唱腔的情绪和强弱,他的表演更具现场感,使观众能很快的“入戏”,有身临其境之感。

田楚龙和许多别的艺人不同之处还在于,他除了“演戏”还喜欢研究戏,每一次的演出,他会认真总结和分析成功和失败之处,他常常把自己的心得记在笔记之中。多年的演出经历中田楚龙结识了很多的同行朋友,相互间的学习借鉴和经验积累,使田楚龙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年,田楚龙在自己的戏班内招收了3名徒弟。自从有了徒弟们的加盟,他的戏班也日益稳定,平时演出也不再需要临时去找人。当地许多老百姓家里“过事”也很乐意请他的戏班助兴,除了农活外,皮影戏演出成为田楚龙重要的经济来源,平均每个星期有不低于两场的演出活动。其足迹涉及巴东周边的重庆巫山、神农架、兴山、宜昌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当地老百姓一谈到皮影戏首先就会提起田楚龙。有的老百姓甚至以跟他学过几天皮影戏为荣。

在皮影剧本的收集整理方面田楚龙更是一个有心人,上一辈的老艺人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剧本的整理基本无从下手,老艺人演出完全靠记忆“杠子(提纲)”现场即兴发挥。师父教徒弟也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田楚龙很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流失和徒弟的断层,口传心授的东西很容易失传。田楚龙根据自己的演出经验在民间流传的“李有海版”手写剧本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皮影戏“杠子”余折,其中较完整的剧目60余折,包括经典传统演出剧目《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穆柯寨》《穆柯寨招亲》《秦母祝寿》《三下南唐》《九焰山》《摩天岭》《双富贵》《满堂红》《满门贤》《五子贵》《东吴招亲》等。为非遗部门的抢救性记录提供了宝贵资料。除此之外,田楚龙收藏的皮影、戏台、演出道具、伴奏乐器最多也最齐全。其收藏的老一辈艺人遗留的“三星灯”(过去皮影屏幕的光源)和木鱼梆子(自制的打击乐器)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田楚龙收藏的具有百年历史的早期皮影戏演出时使用的屏幕光源“三星灯”

田楚龙收藏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老一辈艺人使用过的打击乐器“木鱼梆子”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田楚龙参加的社会活动和演出日益增多。除日常演出外,年,田楚龙的皮影戏班被县文化部门推荐参加巴东县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年至年受邀赴恩施女儿城演出皮影戏;年初,被吸收为“湖北省皮影艺术协会”会员;年6月受邀参加“湖北省第二届皮影戏调演”并荣获最佳个人演出奖,当晚还被推荐参加了皮影戏调演的闭幕式晚会,受到了观众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来源于:《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总编

余建军

主编

张继华

编审

谭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