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谁向世人揭开了清江古河床神秘面纱
文/刘志尚图/陈小林
清江象一位雕塑大师,在利川、恩施两市交界处鬼斧神功留下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地貌,恩施市的大峡谷、利川市的腾龙洞因旅游开发而声名远扬。然而连接两大景区的清江古河床(又称古河道)不但是具有“雄、险、奇、幽、秀”的旅游精品,还是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积垫,而今依然处在待开发的半封闭状态。大凡到过清江古河床的专家、学者和驴友,都把清江古河床称为一座地质博物馆和历史封冻的“冰箱”,不仅是帮助我们揭开地壳奥秘的课堂,更是一把为巴人(土家族)打开远古历史的钥匙。是谁最先认知清江古河床上的价值,又是如何揭开她的神秘面纱,不妨听笔者慢慢道来。
(一)年月,应利川县人民政府邀请,地矿部工程师党仁珊、林等忠、董秉维三人前来腾龙洞进行科学考察。由我和人武部长张国方、都亭镇副书记刘贤儒陪同,第一天,乘橡皮艇顺清江而下,进入腾龙洞,在洞中翻过妖雾山后,又在龙宫等几个支洞考察。直到下午五时许,才到达毛家峡洞出口。眼前一条数百米长的槽谷,槽谷两面绝壁对峙,高达50米左右,迎面却被一座黄土高坡堵住成为岩溶障谷。党仁珊指着黄土高坡对我们说:“那就是完全坍塌的溶洞,阻断了从这里奔流的清江主河道。”眼前的这座黄土高坡,后来被驴友命名为“好汉坡”。此时,我们在这障谷中有如陷进别无出路的困境。张国方带着我们走进洞口北侧仅见一线天光,长约0米的岩石裂缝中,岩高15米,宽0.7-1米。张国方手脚并用支撑两面石壁,靠手脚找准窄壁岩窝,往复循环支撑而上,给下面的人作出攀爬悬岩的示范。尽管三位工程师都已年过五旬,都是长期从事地质工作,摸爬滚打练就一身钢筋铁骨,也仿效着攀爬上去。刘书记和我也靠自身努力安全登顶,亲身领略了“一线天”的惊险。当晚投宿笔架山农户张朝清家。说起“一线天”的惊险,第二天一大早,张朝清扛了两根杉树放到“一线天”峡缝,再用木方钉成梯步,搭起一架木梯供人上下。第二天吃过早餐,我们又从“一线天”木梯而下,进入毛家峡洞,朝腾龙洞东南方向的巨洞探测。看过洞中千佛殿、百龙厅、花果山等景点后,登上白玉石林,然后沿主洞前行,所幸洞中白龙峡的积水全都消退,一路行至白洞出口。白洞面北而立,宽0米,高40米呈半弦形龛堂。清江进入腾龙洞成为地下伏流后,最早在这儿复出地表,洞口下面横着一道东西走向的峡谷,朝北望去祟山峻岭,白岩对峙。望洞下深谷,云蒸雾绕,党仁珊站在洞口,指着山谷中隐隐约约可见的一道绿色莽莽的荒野槽谷,肯定地说:“下面就是清江早期的古河道。”出白洞西行约米,就是马桑坳到大洞乡的公路,我们沿公路步行下到观彩峡。观彩峡三面悬崖,峭壁千仞,底部为一长方形深潭,状如平湖,直通地下河,此处险峻奇特让人望而却步,却又荡气回肠。西边落日的霞辉照射湖面,湖光反射在白岩上,焕现出五颜六色有如彩虹与青山交相辉映,奇丽非常。三位工程师不由惊叹:“真是龙门观彩”。返身西行,进入一座穿洞,称“二龙门”,其宽约20米,高0米,走过余米,就是一片茂密的柳杉树林。穿过树林,又见一座巨大穿洞,称“大龙门”。高达50米,宽40米,上面就是马大公路在洞顶经过。入洞一片平地竟有兰球场,还有一副兰球架立在洞中。走过米平地,西洞口更是高大,全是乱石堆垒斜坡长达50米许,有人行小道顺乱石坡而上,洞口竟有人工修造寨堡的迹址,巨形条石砌成的基础依然保存。大龙门洞口对面山下就是“小龙门”穿洞,两洞相隔一片槽谷地,有耕地和农家,地名张家峡。走过一片庄稼地进入小龙门洞口,洞高15米,宽10米许,洞内一片漆黑,初到洞口根本不知“小龙门”乃是穿洞。打开手电筒进入约米许就见光亮。原来洞内分成两支叉洞,故而不透光亮。西洞口高16米许,宽20米,上几步石梯坎,眼前就是开阔的一片障谷,长达1余米,宽00-余米的草场,竟有10来头黄牛自然放养其间。南北两面悬崖对峙,西面的黄土高坡,就是隔断毛家峡的“好汉坡”。刘贤儒指着西北悬崖上炊烟燎绕的农家,告诉三位工程师说:“那就是昨晚我们住宿张家的同一村民小组,连接长堰槽的倪家大院子。”三位工程师望着这一片槽谷,西面高坡、南北两面悬岩、东乃穿洞,如此变化多端的地貌,惊叹地议论道:“原来这里就是清江由明河变暗河,又由暗河变明河的地质变化核心地。”董秉维指着岩崖上倪家院子的峡谷说:“那上面长堰槽就是早期的清江明流河道,也是后来毛家峡地下河被阻断后,清江由伏流变成明河,主河道在这里形成瀑流的河口。”党仁珊接着说:“毛家峡、张家峡到观彩峡原本是一条贯通的伏流河道,这三个穿洞既是腾龙洞旱洞的延伸洞穴,也是在全国也是悍见的三座巨型‘龙门’。”此时夜幕将临,我们依然从小龙门退回,顺张家峡田间小道步行到化仙坑,在当地农户家进餐投宿。
(二)第三天早饭后,我们又从大龙门经二龙门再看观彩峡,就像一幅橱窗里的风景画。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观彩峡北岸小穿洞上去竟有一户人家,独家独寨,真是世外桃园。离开独家寨,再往北行,翻过山坳,就是银河洞,从这里向东的清江古河床,就是一道鸟兽出没的荒野峡谷。我们在危石乱叠的荒草丛生中向东探行,三位工程师不时用地质锤敲打岩层,进行对比和观察。行到白洞谷底,仰望白洞口,如巨兽张开大口,遥想当年清江从这里飞泄千尺,谷底被洪水冲击的深坑依然历历在目。三位工程师一致认为,因为地壳上升,白洞内的地下河道被抬升成为了旱洞。地下河道因而垂直下向下,循环形成新的地下河道上为槽谷与洼地,中为旱洞,下为水洞三层结构的腾龙洞洞穴系统。古河床往东行尽是巨石阻挡,眼前无路可行只得往西山攀爬约2公里,总算到达深潭。深潭湖长约0米,最宽处50米,湖光山色是古河床最美的地面风光,南部有一溶洞与清江地下河相通。离开深潭,东行至小岩槽,南部有一水井洞,呈天坑状,下洞约米,就是清江地下河滔滔急流。复出地面,小岩槽为一自然村民小组,近10余家农户。顺着向东的槽谷地行走,到达清江地下伏流出口黑洞,水洞高20米,宽10米,清江在此流出地表又称雪照河。我们盘桓在黑洞北部槽谷与地下河相通的众多支洞中,三位工程师对清江地下河形成的地貌格外留心观察。董秉维是水文地质工程师,对清江溶洞的地质构造最有发言权。他指着变化多端且高低大小不等,后来被称为“48道望江门”的洞穴说:“由于古河道一带岩层结构平缓,江水沿岩层理裂隙运移,形成水平方向的洞穴,这里的洞顶板多由层面构成。水流渗入到每个裂隙之中,随着江水冲蚀和溶蚀作用的加大,成为当下新的地下河。”高岩与黑洞之间的槽谷豁口与河道之宽不相上下,我们从豁口步行到雪照河边。望着雪照河水从黑洞涌出,向东流去,腾龙洞洞穴系统终于在这儿划上一个句号。三位工程师对号称“卧龙吞江”的落水洞进行考察,因洞口飞瀑湍急,只能从鲇鱼洞乘橡皮进入地下湖,划行余米后返回鲇鱼洞上岸。看过凉风洞,牛鼻子洞后,沿长堰槽东北行2.5公里,闻响水洞天坑传出雷鸣水声。再东行4公里,就到笔架山村倪家大院子,站在连接“好汉坡”的绝壁悬岩坎上,下望张家峡草场和小龙门、化仙坑,总算对清江古河道有了全面的认识,也整整考察了一天。在县人大会议室,三位工程师向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和人武部领导作腾龙洞考察情况汇报。会上党仁珊汇重在介绍腾龙洞旅游开发价值,他说:“我们本次对腾龙洞洞穴系统的科学考察,整个风景区方圆几十公里,山、水、洞、林诸景为一体,具有大、雄、险、奇、幽、秀、绝之特色,无愧为中华第一洞,完全可以获得世界名次。对于发展旅游、避暑、普及地学知识,发展第三产业,振兴利川经济乃至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都有实际意义。”他怀着对人民解放军英勇探险腾龙洞的无比祟敬,将一把不锈钢地质锤(地研部系统给从事地质工作0年以上者的纪念品)转赠给张国方部长。林等忠对腾龙洞地质地貌进行介绍,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示意图,他认为腾龙洞洞穴资源,对于研究岩溶学,研究鄂西和长江三峡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和地貌发展史,探讨利中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董秉维着重介绍清江水文,他说:“早在中三叠世,利川还处于大海淹没之中,印支运动使本区隆起成山。利中盆地形成柏杨—汪营—利川—团堡一带的第三级剥夷面,利中盆地逐渐变片流为集中于河道内的径流——清江,河流蜿蜒于溶丘洼地之间。腾龙洞旱洞的形成是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鄂西大面积上升,在岩溶地下水长期作用下,水平洞隙形成腾龙洞伏流。至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地壳又处于强烈上升之中,地下水侵蚀下切作用加巨,使腾龙洞旱洞抬升,并逐渐脱离地下水位,清江主河道由伏流变成明流,沿长堰槽—化仙坑—深潭—黑洞北侧河谷径流。地壳在作短期停顿之后,清江现今的落水洞洞穴开始形成。中更新世以来,地壳上升,加之停顿短暂,形成以落水洞洞口为典型的多个小瀑布和跌水的地下河。”三位工程师为县领导上了一堂科普知识课,增强了县领导对腾龙洞旅游开发的信心。会后县领导和三位工程师合影。
(三)年4月,张良皋先生应县政府邀请来腾龙洞考察,仍由我和张国方部长、刘贤儒陪同,这次除了走穿腾龙洞旱洞,还陪同到清江古河道进行考察,张先生对党仁珊、林等忠、董秉维三位地质工程师对腾龙洞科学考察十分敬重,对清江古河道的演变分析十分认同,但张先生却在民族史学、民俗、古建等方面却另有发现和独道的见解。我们沿长堰槽经响水洞、燕子口到达笔架山倪家院子,一路上刘贤儒指着眼前的石板路说:“从长堰槽到化仙坑历来就是运输食盐和硫磺的巴盐古路。从燕子口北上翻过大洞槽就是四川省奉节县的柏杨坝,盐路从这儿到化仙坑,上山就是黄泥坡,东行经团堡,下恩施。”张先生听后深思说:“巫山、武陵山都是南北走向的山脉,把四川古盆地团团箍住,长江从三峡,清江从这里夺路东下。《山海经》巫初基,国以盐致富。《利川县志》有:‘清江水,古盐水,一名夷水’的记载。足以证明这里早就有丰富的盐源,巴人就是为寻找盐源,才浮夷水而西进的。”说到奉节县,张先生咏吟起唐代大诗人杜甫《赠裴施州冕》,“廊庙之具裴施州,宿昔一逢无此流。”他认为柏杨坝历来就是奉节县在江南的重镇,流寓奉节的杜甫得知裴冕被贬施州剌史,亲往施州拜会。古时的旅行工具就是骑马或乘轿,奉节到施州,走的最佳径无疑就是这条巴盐古道。绕过倪家院子,从“好汉坡”的茅草丛下至张家峡草坪,穿过小龙门,在大龙门寨城基遗址稍事休息,从乱石坡下至洞底,刘贤儒指着熬硝的窑坑和灶台,告诉张先生,这是在洞中采集生长硝芽的洞土淘出硝水,然后熬成硝石的手工场坊。张先生说:“硝石就是硝酸钾,与硫磺、木炭就能配制成黑色火药。这应当算是四大发明火药来自武陵山区的证据。这样原始的硝坑作坊应当好好保护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历史封冻的冰箱。”出了二龙门,到观彩峡独家寨农家,张先生对吊脚楼穿方斗椮的“傘把头”看得格外仔细,称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华民居的缩影。下独家寨,又到银河洞,步入古河床,张先生更是兴奋健谈,对地面风光赞口不绝。行到白洞之下,身临乱石重叠、危岩峥狞的古河床,西面河床耸立的一座孤锋,山体雄浑粗犷。东面也耸立一座孤峰,山体苍翠清秀。恰临深潭,湖光山色,张先生感叹地说:“真乃瑶池仙境。”问及两座峰名,刘贤儒答道:“没有。”张先生应口命名:“西为金童峰,东为玉女峰,方可与瑶池仙境相配。”直到看过黑洞四十八道望江门,望着江水从黑洞洞奔涌而出的雪照河,张先生自然诗意大发,吟诗赞古河床:“星辉玉阙,碧涌瑶池。云旗双展,天梯四垂。石穿七窍,泉奏八音。顿开金锁,化入苍溟。”
(四)年10月14日,利川市人民政府组织清江伏流探险队,在人武部长张国方带领下,我们一行6人从清江黑洞出口,乘橡皮艇逆水探测,利用古河床与地下河相连通的“天窗”,从地下河上岸到地面,进餐和休息,然后入地下河分段探测。先后从水井洞、深潭洞出入,借宿在汾水村小岩槽农户金家。行至观彩峡段遇无空间管状伏流,只得返回从深潭洞到地面。从古河床步行到观彩峡,住宿在鲛鱼台村化仙坑陈家。进入银河洞探测,在旱洞步行公里许,见到地下河,江水向南面一溶洞注入,几乎无空间。地下河在此形成一片平湖,橡皮艇划往前行,原本想到达响水洞,再出地面,结果还是遇到无空间伏流,只得返回银河洞退回到地面。其间发现2个与地面相通的天窗。从5万分之一军用地图与洞穴距离对照,银河洞第一个天窗地面是化仙坑的天坑,另一个是水洞的天窗是倪家院子西部的大天坑。都因悬崖绝壁无法攀沿,仅见一线天光。这次伏流探险在大天坑水洞重见地下清江伏流,终于映证了董秉维工程师对清江水洞发育的判断。在毛家峡、观彩峡、银河洞这一片三角区,以张家峡为中心,形成古清江明流古河道,清江旱期地下河溶洞和近期地下河溶洞的重叠交叉、演变的枢纽地带,简直就是一座地质变化的秘宫。我因随党仁珊、张良皋等考察清江古河床,受其影响,在这次探险中,对古迹文物和土家族民情风俗有所留心。在化仙坑陈远来家,我无意中在他家发现一块长2.2米,宽约1米的洗衣石板,打磨过的青石板上刻有文字,竟是一块清乾隆五十三年的修路功德牌。上面字迹磨损,从序文中看到“非冲衢之大道,竟通川楚径。”使我顿感张先生所言杜甫由此路赴施州之语非空穴来风。在小岩槽、化仙坑、倪家院子、赵家院子投宿农家,餐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天黑时,男女老少聚在火坑四周,听老人讲民间传说故事,男女对唱山歌,敲打草锣鼓。有如一种欢迎客人的特殊礼遇,让人领略到独有的民情风俗。从笔架山村倪家院子到燕子口,其北山有一山洞,洞口用麻条石筑有寨墙,当地称“寨子洞”,可容近人,洞中有泉水,立有清同治年间的碑刻一块,记叙当时避战乱所建此寨子洞事。在长堰槽南部大天坑与响水洞之间有一洞穴,进洞余米就是清江地下河,但闻水声隆隆,因洞内岩石绝壁距清江地下河深达数十米。听当地老人讲,曾在此洞中挖出龙骨,故而命名。经长堰槽村响水洞至牛鼻子洞,只能从牛鼻子洞进入,掌握了其洞与鲇鱼洞的关系,又乘打鱼船从鲇鱼洞入鸭子塘,望见卧龙吞江口,从落水洞跌落的清江瀑流。据《利川县志》(光绪版)所记,落水洞至黑洞清江伏流地面距离为26华里。这1公里为清江古河道的长度,而这次探明水洞的长度为16.8公里。
(五)市政府组织清江伏流探险队探测清江地下河,一般宣传是腾龙洞洞穴探险的继续。然而,测量掌握地下洞穴及伏流状况的真正的目的,却因为没有实施而鲜为人知,几乎遗忘,其实是为建设落水洞水能发电站工程的前期地质探测。年利川建市后,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电力的供求却成了瓶颈。清江在市境内规划的四级电站,已建成三渡峡、雪照河和大河碥座水电站,唯有规划的落水洞电站尚未建设。当时县城电力紧缺,常拉闸限电,加之开发腾龙洞旅游亦需大量的电力保证。修建落水洞电站成为市政府力争上马的大事。继水洞探测之后,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叶太俊召开落水洞电站前期筹备会,市委书记杨家志到会听取汇报,表态支持。会议决定在向省水利厅上报可行性报告之前,组成落水洞电站工程前期工作组,对落水洞电站进行一次地质详查,并作出工程总预算,以便早日破土动工。落水洞电站工程技术组由水电局技术人员组成,工程师李荣鑫、牟伦勋任正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抽我和王会书参加,我因参加水洞探险,随技术组野外踏勘。王会书负责协调区乡关系和后勤工作。按落水洞电站施工规划,在清江卧龙滩建拦河滚水坝,在海拔米水位线取水,沿长堰槽建引水明渠约0公里,经大茅坡、燕子口、化仙坑北油菜埫,至阳河乡高岩村(海拔高度米以上),直抵黑洞出口的雪照河电站水库,在高岩山脚建水轮发电厂,尾水注入雪照河。设计水头落差为米,发电机组装机千瓦时。经实地调查,清江引水渠从卧龙滩至小茅坡到燕子口,路线可行。但到笔架山村倪家院子北山,到油菜埫与银河洞地下溶洞重叠,引水渠只能从小茅坡开引水隧洞从大洞槽至阳河乡高岩。仅隧洞工程一项就超明渠工程预算数倍,且开隧洞的技术能力不足。人武部长张国方建议考慮第二方案,从长堰槽引水走古河床南面沿黄泥坡修建。为慎重启见,市长张洪伦、水电局局长黄乃峰、张国方和我从黄泥坡分水村步行到小岩槽,入水井洞,再到黑洞察看后,登黑洞顶步行到珠砂乡大树林村,才乘车返城。黄乃峰是水电专家,他结合雪照河电站曾一度盲目施工给工程造成损失的教训,建议争取郁江长顺电站比盲目上马落水洞电站可行,原本万事具备的落水洞电站工程被搁置。年,湖北省城建厅收到利川市人民政府申报“腾龙洞省级风景名区”的报告后,省城建厅派出一支勘测技术队,由工程师彭洪三(女)带队来利川,对腾龙洞风景名胜区进行总体规划。在利川市城建局、旅游局的配合下,腾龙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顺利完成,经省城建厅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上报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于年2月,批准腾龙洞列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落水洞电站成为再也不能兴建的水电工程项目,清江古河床原貌得以完好保留。若是按照过去那种大干快上,边施工边设计的施工方式,按当时的施工技术和财力,落水洞电站可能成为一座难产工程,而古河床将因施工爆破,废石渣料填埋等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落水洞电站的停建,得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利川市委、市政府依靠科学决策,求真务实,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避免了盲目大干快上的决策失误。既为后代保留了清江古河床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科考课堂,还为研究巴人西征的历史和土家族发展历史保存了完好的人文遗址。(下图由刘志尚提供)
党仁珊向张国芳赠地质锤董秉维林等忠一线天